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次文化盛宴,很多學術流派爲了標榜正統,相互之間出現了非常激烈的爭論。在衆多學術流派中,以孔子爲首的儒家,以及老子創立的道家最爲出衆。並且歷經3000多年的歷史風雲,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受人推崇。

生活在春秋末年戰國初期的老子,在我國古代歷史都非常著名。他著寫的《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多字,但是這系統的論述和道家學派的主張。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出自道家名著《道德經》第五章。

相傳《道德經》,是老子觀看祭祀天地儀式後,突然有感而發創作的經典名著。

雖然《道德經》僅有五千多字,但是卻一點也不輸孔子編寫的《春秋》。雖然這部道家著作語言晦澀難懂,並且所表達的觀點爭議較多,但是卻一點都不明顯《道德經》的魅力。《道德經》中的“十字箴言”

關於老子著寫《道德經》的說法有很多,但比較被世人認可的說法,認爲這是一篇“觀後感”。在這篇“觀後感”中,系統的闡述了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觀點。老子在觀看祭天地儀式之後,發現草編制的豬和狗在祭祀後,如同廢物一般被人所遺棄。

看到眼前的這一切突然有感而發,於是僅有五千餘字的不朽名著,《道德經》就在這種前提下誕生了。關於這句話所表達的觀點或想法,時至今日依然衆說紛紜、爭論不休衆。

第一種觀點:影射統治者殘暴行爲

後世人在品鑑《道德經》的時候,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這句話,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觀點和論調。

有人認爲,這是老子在影射上層統治者殘暴的統治行爲。換句話說,統治者並不在意老百姓,而是將他們當做豬、狗一樣對待。

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爲,這句話認爲上天並不仁慈,只是把天下萬物當做祭品。

筆者認爲這兩種觀點看起來,雖然都能說得通或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將其融入《道德經》中,再度進一步的細化分析後,可以得知,其本意並非輕賤萬民。

第二種觀點:天地公平,普度衆生

天地萬物就像用草紮成的豬、狗一樣,沒有任何貴賤、高低之分。或者說天地在對待萬物時並沒有階級意圖。

天地既不會對某個生物特別推崇,同時也不會輕賤世間其他生物。也就是說一切都以自然發展爲標準,不管萬物變成了什麼樣子的,都是古人行爲與天地無關。

事實上這種解釋,更符合《道德經》所闡述的觀點,那就是所有的一切都順其自然。

這種感覺就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果從更深的角度去分析這句話,其實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論遇到任何事情或處於合理境遇,都是個人命運的自然造化。《道德經》闡述觀點釋義

實際上如果從這句話所闡述的觀點來看,其實就是一種超脫於萬物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平時爲人處世都有很大幫助。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有這種覺悟的人很少,能夠真正按照這種說法去做的人寥寥無幾。

筆者認爲,“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實際上是從公平的角度出發,對天下萬物作出了公正的評價。

雖然人是天地萬物之長,但是卻未必就比芻狗更高級。相反就算是用草編織的豬和狗,也不會因爲個人身份低賤,而對人產生所謂的敬畏心理。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去分析,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表現出的觀點,其實完全符合道家學派的“無爲而治”。“以無爲化有爲,以有爲化無爲”,纔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契機。

天地萬物根本沒有等級之分,唯一的差別就是外形和思想。

結 語

《道德經》作爲道家學派的思想契機,在歷經3000多年的不斷傳承之後,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受到人們的追捧,這其實就充分說明了,道家學派思想的先進性。

老子倡導的“無爲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應該有一個“無爲而治”的心。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實際上所闡述的,並不是天地不仁義。而是說在天地的包容之下,萬事萬物都毫無差別。天地既不會對某一個事物仁慈,也不會對另外一個事物殘忍。這其實才是老子思想中,最難能可貴的重要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