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見到了劉墉前來,立刻對劉墉說道,如果皇帝想讓臣子死,需要找什麼樣的理由合適。”乾隆一聽這話,哈哈大笑,與和珅說道:“怎麼樣,劉墉果然沒有求饒吧。

大家好,我們的唐服流雲天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導語:劉墉在今天依然聲名遠播的原因,正是依靠一些戲說、趣說的故事形成,在這個傳播的過程中,劉墉的形象也逐漸與真實形象偏離。其實劉墉不是一名狀元,而是乾隆十六年的一名進士,但是成績也很不錯,第二甲第二名。他也不是一位“羅鍋”,身材還很挺拔,個子很高。同時,這位深受民間喜愛的劉墉老爺子,出身也不是平民,他能做到高官,確實自身有很厲害的本事,但絕對不是什麼勵志典範。】
劉墉傳奇故事
關於劉墉的傳奇故事不少,今天就把劉墉跳河這個橋段給大家講一下。
話說有一日,乾隆與和珅在頤和園閒逛,乾隆覺得無趣,就派人去召劉墉前來解悶兒。和珅一聽乾隆要找劉墉前來,腦子裏就冒出來一個壞點子,他和乾隆說,大家都說奴才圓滑,說劉墉清廉正直,我卻不信,不如劉墉一會兒前來,皇上您讓他去死,看看他是否能夠奉旨呢?乾隆一聽,覺得妙極。
劉墉接到了乾隆的召喚,馬不停蹄地趕來了頤和園,只不過劉墉並不知道乾隆與和珅要算計他,還矇在鼓裏。乾隆見到了劉墉前來,立刻對劉墉說道,如果皇帝想讓臣子死,需要找什麼樣的理由合適?劉墉一聽有點摸不到頭腦,但是憑着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立刻肯定地答道:“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哪還用什麼理由呢?”乾隆一聽心中暗喜,和珅也在一旁幸災樂禍。
乾隆立刻說道:“那你現在就去死吧。”劉墉一聽這話,再看倆人的表情,知道他們憋着壞呢,於是淡定的說道:“敢問皇帝,希望臣怎麼個死法呢?”乾隆一聽,嘿,這劉墉真倔啊,還問死法,而不是跪地求饒。正好他們走到了昆明湖,就對劉墉說,你跳湖死吧。劉墉應了一句,就真的向着昆明湖走去了。
起初,乾隆與和珅還在哈哈大笑,他們覺得劉墉這股耿直勁兒特別有趣,很快,他們的笑容僵在了臉上,因爲劉墉真的“噗通”一聲跳了下去,這一下可把二人嚇壞了,這逼死大學士的罪名他們可不願意擔這罪名。正在擔心的時候,不一會兒劉墉水淋淋地爬上岸來了。
乾隆與和珅稍稍心安,乾隆一看劉墉回來了,於是繼續板着臉假裝呵斥,你劉墉不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嗎?怎麼狼狽不堪地回來了呀?”劉墉聽了也不惱,慢條斯理的說道:“回皇帝話,臣本來一心求死,卻在入水後遇到一人,就回來了。”乾隆有點不耐煩道:“你編,你繼續編,朕聽着呢。”
劉墉繼續說道:“臣遇到的這個人是屈原,屈原對臣說,我死了是因爲我伺候的是昏君,你劉墉服侍的是明主,你跳水自盡這不是玷污皇帝聖名嗎?臣一聽,大覺慚愧,就急忙回來了,臣有罪。”乾隆一聽這話,哈哈大笑,與和珅說道:“怎麼樣,劉墉果然沒有求饒吧。”說罷,二人離開了,只留劉墉在風中凌亂。
歷史上的劉墉
劉墉的出身並不是平民之家,也不是什麼勵志傳奇,他的父親是清朝名臣,他的曾祖父劉必顯和祖父劉棨也都在朝爲官,是典型的官宦世家。劉墉考取進士,也是以恩蔭舉人身份考來的,這個“恩蔭”說白了就是借了祖父輩的光,換了一種形式搞的“世襲”,在今天叫拼爹。
即便如此,劉墉這輩子也不太順當,先是老爹出事被牽連,後來又被外放做地方官,後來還是靠老子的關係才能重新回到仕途正軌。劉墉本人確實有本事,爲人剛正不阿,繼承了他老爹的耿直的性格。
劉墉雖然厲害,但是卻沒有如戲說中那樣與和珅鬥了一輩子,畢竟在乾隆年間,能與和珅鬥一鬥的恐怕就只有阿桂了,至於劉墉與紀曉嵐根本都不夠看。劉墉真正意義上與和珅發生了一次分歧,大概也就是在處理山東巡撫國泰一事上,算是有一些針鋒相對的意思吧。
當時劉墉奉命與和珅一起查山東巡撫國泰,劉墉假扮道士私訪,查到了國泰以荒報豐三年,不按時納稅的人就會被法辦,搞得民不聊生,甚至一些正義之士,敢於進京舉報的進士和舉人,也被國泰給殺了9人,典型的目無王法。
但是此時,皇妃與和珅已經有偏袒國泰之意,結果劉墉裝傻充愣,兩耳不聞,直接據理力爭,把國泰給辦了。
經過這一次之後,和珅的權力越來越大,劉墉也就沒再體現出剛正不阿的一面,在這個時期的劉墉或許懂得了明哲保身之道,選擇了採取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策略,開始取悅於乾隆與和珅。或許一些傳奇的趣事,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就是不知道是民間爲了體現劉墉的智慧而形成,還是爲了諷刺劉墉而形成了。甚至在一次同僚中人追憶唐宋宰相喫堂餐的時候,劉墉聽後,居然來了一句“但使下民無殿糞,何妨宰相有堂餐”,讓人大跌眼鏡!
“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在嘉慶年間,查辦和珅的時候,劉墉也參與了,不過這個時候,算不得什麼正直了,畢竟在那個時候,對和珅已經是人人喊打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