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達三年的大禮議,其影響不僅僅是讓明世宗熟稔朝堂運作、人事安排,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幾年的文爭,各種思想、理念得以澄清,從某種程度上講,它開啓了明朝中葉的思想大討論,因此,孔子祭典、嘉靖革新就都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因此,在大禮議之爭結束後,張璁等人挾勝利之威,開始了着手改革孔子祭典。

大家好,我們的弈宸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摘要:年僅十四周歲的朱厚熜即位後,關於“統”和“嗣”的問題,在整個明帝國引發了長達三年之久的辯論。這三年中,以楊廷和爲代表的“守禮派”和以新科進士張璁爲代表的“議禮派”展開了殊死搏鬥,雙方引經據典,帶動了整個明朝的思想大討論。
許多人認爲,大禮議不過是嘉靖帝和羣臣之間的權利爭奪戰而已,其實,如果僅僅認爲這是權利重構是片面的,因爲他還改變了國家祭祀系統,併爲嘉靖革新提供了思想基礎。
一、重構孔子祭典
自漢魏以後,孔子祭典成爲朝廷重要禮制,且呈逐朝加重之勢。
漢平帝封孔子爲“褒成宣尼公”,開啓了帝王封孔子的先河。此後,孔子諡號漸多,北魏孝文帝封其爲“文聖尼父”,隋文帝追封爲“先師尼父”,唐太宗更大方,直接給了兩個封號,分別是“先聖”和“宣父”,唐高宗追封“太師”,武則天追封“隆道公”,唐玄宗追封爲“文宣王”,這也是孔子稱王的開始。
宋真宗後來追封爲“至聖文宣王”,元武宗又加了兩字,變成了“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朝建立之初,關於孔子的祭祀,朱元璋沿襲元朝的制度,“所有封爵,宜仍其舊”。
持續幾年的大禮議之爭,雙方理論的依據無非就是孔孟之道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程朱理學,甚至陽明心學。這幾年的論道,也讓嘉靖帝及張璁等人意識到,現有的孔子祭典存在着重大的不合時宜之處。
此外,三年大禮議爭論期間,其營造的批判氛圍,促使整個朝臣引經據典,加強了對古典禮制的探討,張璁等人在與楊廷和集團的交鋒中,經歷了圍攻、甚至生命威脅的考驗,其官場操作水平更爲嫺熟。
因此,在大禮議之爭結束後,張璁等人挾勝利之威,開始了着手改革孔子祭典。
對於祭孔,張璁認爲其核心是“在明其道,不在乎王不王”,因此,在操作手法上,他採取了和大禮議同樣的戰略------直搗黃龍,即直接將孔子的“王”號去掉。
其去王號的理論支撐有二:
1、孔子之所以“祀享萬世”,是“在有王道,而不在有王號也”,從孔子的身份上講,“以德則師,以位則臣”,就連朱元璋都說“祀事在誠敬,不在儀文也”,
2、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諸侯兼併的年代,他終其一生爲“王道”奔命,“凡列國諸侯有僭越稱王號者,必特書誅削之”,孟軻氏亦曾經說過,“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可見孔子生前是極其反對“僭越”之行的。
但是,自從唐玄宗給他追封王號以來,一直到元朝,這就給天下讀書人造成這麼種假象:稱王纔是尊孔,以至“使孔子受此誣僭不韙之名”。
嘉靖九年,朱厚熜任命張璁爲總編纂官,對各種祭祀制度、禮文規定等進行歸納,製成《祀儀成典》。
張璁覺得改革孔子祭典的機會來了。
關於具體戰術,他是這樣操作的:
1、廢除“王號”,改稱先聖先師;
2、祀宇不再稱“殿”,改稱廟號;
3、籩豆改爲十,樂爲六佾;
4、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另建別廟祭祀。
這項方案推出後,諸多朝臣對此冷嘲熱諷,翰林編修徐階第一個反對。
他認爲,如此削減祭孔,不僅會引起天下讀書人的憤怒,也會讓天下民心震動,並且此舉“恐妨太祖之初制”。一旦“破壞祖制”的罪名坐實,張璁不但面臨丟官的麻煩,祭典改革更是陷入舉步維艱的深淵。
對此,明世宗表現出了將變革進行到底的態度。他說:
聖人尊天與尊親同。今籩豆十二牲用犢,全用祀天儀,亦非正禮;其諡號章服,悉宜改正。
另外,明世宗還寫了一篇《正孔子祀典申記》並頒諭諸臣。在文中,嘉靖帝直言“其一切事物未免法久生弊,不可不因時制宜......”直接回擊了徐階的言論。
御史黎貫又站了出來,他採用了逆推法以證實張璁的“悖論”。按照黎貫的邏輯,假使孔子被追尊是一種僭越的話,那麼明太祖追尊諸祖、世宗追尊興獻王亦是不合禮法。樂舞爲八佾、籩豆爲十二,依然是僭越。但是,這種制度從明太祖朱元璋就開始用了。
張璁亦是進行了反駁,他說,樂舞八佾、籩豆十二實際上是從明孝宗纔開始的,這已經把孔子抬高到了天子級別,當然是禮制的僭越了!對於孔子的稱呼,太祖朱元璋從未稱其“王”,而是以“師”呼之。
祖訓凡傳制遣官代祀歷代帝王、孔子廟,於帝王則直曰帝王,於孔子則直曰孔子,故凡祭祀遣命,俱稱先師孔子,實未嘗有以王號稱之者也。
最終,在嘉靖帝和張璁的努力下,孔子祭典得以順利推行。
大禮議之爭,給孔子祭典帶來了變革的窗口,張璁以此爲契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漢唐以來加碼追尊孔子的勢頭予以遏制,並且對孔子祀典進行了系統的改革。在此過程中,強化了祖訓,凸顯了天子的權威,這也是一種歷史擔當。後人雖也對此試圖改變,但均侷限在張璁限定的框架內。
二、開啓明朝中葉的改革
明朝有個著名的稅法:一條鞭法,它規定,大明治下各州縣的賦稅、徭役均按畝摺合銀兩,合併徵收,後來清朝的攤丁入畝也是從這個稅法衍生出來的。
很多人以爲,這是張居正的發明。
其實,這條稅法,早在嘉靖年間就推出來了,其首倡者,正是和張璁並肩戰鬥的桂萼。
被後人敬仰的萬曆中興,其操刀者爲張居正,縱觀張居正改革,發現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對於裁撤冗員、削減藩王利益等方面並沒多大作爲,其主要是效法和繼承了嘉靖革新,而嘉靖革新的核心則是“皇祖之制”。
在明朝諸多皇帝中,除了明太祖、明成祖外,明世宗是張居正提及最多的皇帝。他多次表示要按照嘉靖革新來推行萬曆之政,其革新目的亦是恢復太祖、成祖制度上的安排。
張居正對嘉靖帝推崇到何種程度呢?
暇時間取皇祖世宗皇帝所親批舊本覽1翊,以爲裁決庶務之法。
他請求明神宗以明世宗爲榜樣,讓他揣摩明世宗批閱的奏摺等,爲此,張居正挑選了63道聖諭、44道御製、70道票帖等整理成冊,供明神宗瀏覽學習。
可見,張居正的改革,在某中程度上講,是嘉靖一朝的繼續。
所謂改革,最核心的,其實需要的是一種勇氣。往遠了說,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但最後也就只有秦國成功了。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因各種原因功虧一簣。
嘉靖一朝的改革,理由甚是奇葩,始於大禮議。持續三年之久的大禮議,其核心是楊廷和集團幫着故去的明孝宗搶兒子。
楊廷和之所以這麼明目張膽的行事,其原因,無非是表達對明孝宗的提攜之恩,另一個就是朱厚熜出身藩王,且當時剛滿十四周歲。當一個人把飛揚跋扈當成了習慣,他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楊廷和霸道到何種程度?在大禮議之初,他爲了統一朝臣口徑,“此篇爲據,異議者即奸諛當誅”,大明首輔,居然說出這種話,怕是大明皇帝都不敢吧?
在這種情況下,偏有人不信邪,張璁站了出來。
張璁那時候剛剛高中進士,其實壓根沒他說話的份,他把想法說給了同鄉,一個叫王瓚的禮部侍郎,在王瓚說完後,楊廷和立馬將他外貶南京。
怕不怕?
張璁不怕!幾個月後,張璁有說話的地兒了,他就給嘉靖上了一道《大禮疏》,在這道奏疏中,張璁直擊對方要害之處,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楊廷和集團已然處於“理虧”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楊廷和、汪俊先後被迫辭官。
之後,蔣冕成爲“守禮派”的核心人物,面對頹勢,他甚至在明世宗面前發出要撲殺張璁的吶喊。
面對死亡威脅,張璁選擇了鬥爭到底。
歷經三年,大禮議取得徹底成功。這三年的磨難,成爲張璁等人不可多得的經歷,七次科場、三年曆練,張璁變得更鋒利了,在君臣配合之下,嘉靖革新的大幕開啓了。
結語
如果僅僅把大禮議看做是嘉靖與羣臣之間權利再分配,顯然是沒有看清大禮議所帶來的影響,難免就有失公允了,其實,大禮議的波及面之廣,並不侷限在大明帝國,對其藩屬國亦是產生了重大影響。
比如,三年大禮議期間,朝鮮中宗就不斷遣使慶賀世宗的勝利。到了朝鮮王朝後期,就發生了多次“小宗”繼承“大宗”的現象,仁祖“禮訟”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明朝大禮議的翻版。
比較有意思的是,張璁和張居正的諡號都是“文忠”,明朝沈德福曾經對這兩人做過一個評價:蓋其才術相似,故心儀而託之讚歎!
長達三年的大禮議,其影響不僅僅是讓明世宗熟稔朝堂運作、人事安排,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幾年的文爭,各種思想、理念得以澄清,從某種程度上講,它開啓了明朝中葉的思想大討論,因此,孔子祭典、嘉靖革新就都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