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好像还非常理直气壮,说魏忠贤有对后金作战取得大捷、增加国家税收、打击贪污腐败三大功劳,能够拯救病入膏肓的大明。“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句话出自晚明小说家冯梦龙作品《燕都日记》,记载着明亡前夕,魏忠贤的老部下大太监曹化淳发自内心感叹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大家好,我们的星河讲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提起魏忠贤,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小时候家境贫穷,也不识字,但是记忆却非常好,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魏忠贤入宫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到了最高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九百岁”,和皇帝仅差一百岁。
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时,魏忠贤和其乳母客氏交好,深得朱由校信任,掌握朝政大权,插手国家大事,肆意打压朝廷大员,贪污腐败。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坏事”做绝的九千岁魏忠贤,现在网上却流传着“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样一句话,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好像还非常理直气壮,说魏忠贤有对后金作战取得大捷、增加国家税收、打击贪污腐败三大功劳,能够拯救病入膏肓的大明。这是真的吗?下面从对后金作战取得大捷、增加国家税收、打击贪污腐败这三方面分别分析如下。
对后金作战取得大捷
增加国家税收
打击贪污腐败
魏忠贤掌权时间,在天启皇帝朱由校时期(1620年-1627年),准确地说,魏忠贤是在朱由校登基一两年之后,才逐渐掌握朝政大权的。虽然宁远大捷是1626年,后金皇帝努尔哈赤就是因此而亡的,宁锦大捷是1627年,可是这些都是“投笔从戎”的袁崇焕打的,和魏忠贤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有人说,此时大明掌权的魏忠贤,如果没有魏忠贤居中调停,“运筹帷幄之中”,焉能决胜千里之外。实则不然,魏忠贤没有捣乱,别干扰袁崇焕的工作就不错了,指望魏忠贤帮忙抗金,那还是算了吧。因此,天启年间袁崇焕和后金作战取得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两次大胜利都是袁崇焕的功劳,和魏忠贤没啥太大的关系。魏忠贤只是一个窃取袁崇焕取得大捷的果实罢了。
明末国家财政赤字,早在天启初年东林党人掌权的时候,就开始改革了。如盐税、关税、巡按公费、房产税契、典铺酌分等各种各样的“杂税”,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弥补了日益增多的军费窟窿。因此,改革税制和魏忠贤没啥太大的关系。魏忠贤掌权之后,只是将关税加派到二十万两,对于关外的军费来说,如同杯水车薪。
有人说魏忠贤实行反腐,大力打击明朝的贪官污吏,使“吏治得以清明”。然而,魏忠贤以反腐反贪为名,大肆排除异己,是有私心的。他们打压东林党人及其他不听从阉党命令的人,在客观上确实整顿了吏治,可是魏忠贤一党又成为了新的贪官污吏,比之前的东林党还变本加厉。因此,魏忠贤打压贪官污吏,不但没有整顿吏治,使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反而使老百姓陷入更深的水深火热之中。
那么“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一句话出自哪里呢?到底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呢?
“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句话出自晚明小说家冯梦龙作品《燕都日记》,记载着明亡前夕,魏忠贤的老部下大太监曹化淳发自内心感叹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六神无主的崇祯帝听了之后,沉思良久,涕泪横流,连忙吩咐道“收葬魏忠贤骸首”,难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有多感人。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冯梦龙《燕都日记》中关于曹化淳“平反”魏忠贤的话,漏斗百出,可知这只是“文学作品”,历史上并不存在。
其一,作者冯梦龙,根本不在北京,而在江南,是无法知道千里之外的北京的真实情况。因此,冯梦龙的作品也是道听途说的,并没有第一首历史资料。
其二,崇祯皇帝临终时,只有一个心腹太监王承恩,至于曹化淳,早在六年前便告老还乡了。试想,曹化淳当时不在北京皇宫之内,他怎么和崇祯皇帝聊天,为魏忠贤平反呢?当时也没有现代通信工具,无法千里传音,因此,这个“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曹化淳是在崇祯皇帝死后两个月才到达的北京。他不顾自己年老体衰,千里迢迢到达北京,只是为了收敛崇祯皇帝遗体,妥善处理后事。
结语
因此,“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只是冯梦龙在其作品燕都日记》之中的虚构,并非真正的历史。像魏忠贤这样的大奸臣,再过五千年,也不会给其平反的。至于“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那更加是一句无稽之谈,如果魏忠贤不死,大明还会灭亡,或许灭亡得更快点。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