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延发火的原因有三:一、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当时跟随诸葛亮北伐的众人之中,魏延的官职是征西大将军,比杨仪、费祎、姜维的官职都高,军前会议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诸葛亮病逝,魏延被诛,杨仪认为,接下来就应该由自己出面挑起蜀汉的大局了。

大家好,我们的小凡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中,名将魏延和名臣杨仪的命运息息相关。魏延被杨仪下令诛杀,落得个身首异处,死无全尸的下场。可是,魏延刚死不久,杨仪就被朝廷罢黜为平民流放,又被治罪下狱,最终落得个自尽的下场。这两个生前就横竖不对眼,时常爆发激烈争执的人,都在诸葛亮病逝后相继离世。那么魏延与杨仪最终的凄凉下场,究竟是二人的私怨所致,还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呢?
事件经过;
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开启了最后一次北伐的征程。然而,诸葛亮在此战中的错误决断,使蜀军错失了重创曹魏的良机。蜀军出斜谷之后没有向东继续前进,而是选择了向西行军,在最适合驻军的五丈原安顿了下来。
司马懿听闻蜀军出斜谷时异常震惊,最害怕的就是蜀军会继续向东推进至眉县或武功一带。如果诸葛亮占据了这两个地方,司马懿围而不攻的战略将化为泡影。到那时,魏军不得不举众军之力与蜀军决战,一旦两军正面交锋,其战局的走向将无法预计。但是,当司马懿听说诸葛亮屯兵于五丈原时,悬着的心终于放在了肚子里面。
司马懿亲率诸军沿湄水南岸背水扎营,另命一部进驻武功水东岸的马冢一带,阻断蜀军东进的道路。此时,魏将郭淮又提出了司马懿布防中的一个漏洞,率部火速进驻湄水北岸的北原。魏军布防完成后,依然执行着司马懿围而不战的战略,从陈仓、北原、马冢三个方向将诸葛亮及蜀军困在了五丈原之上。
等诸葛亮醒悟过来已经为时已晚,诸葛亮命部将进攻北原时遭到了郭淮的顽强抵抗;命部将东进时,遭到马冢守军的阻击,始终无法强渡武功水;至于陈仓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就已经领教过了,坚固的像一块无法攻克的石头。诸葛亮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了三个多月,始终没能取得任何突破,最终忧思成疾一病不起。
诸葛亮眼见时日不多,在弥留之际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与护军姜维三人开了最后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此次会议明确了两点内容:一、诸葛亮死后安葬于汉中定军山,丧礼一切从简,墓穴只要能放下一口棺材就行,不需要任何陪葬器具;二、由长史杨仪暂时代管军权,带领大军有序撤退,为了防止魏军追击,命魏延率部为最后一梯队,姜维率部为第二梯队接应。
诸葛亮病逝后,魏延接到命令时当即火冒三丈。魏延发火的原因有三:一、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当时跟随诸葛亮北伐的众人之中,魏延的官职是征西大将军,比杨仪、费祎、姜维的官职都高,军前会议却没有通知他参加;二、杨仪何德何能,诸葛亮凭什么让他暂代军权;三、诸葛亮死了,还有我魏延在呢,怎么能因为一个人而慌怠了国家的政务呢?笔者以为,这第三点也是基于前两条,魏延心中不忿,故而借题发挥。
魏延当即给朝廷上书,表明心迹,希望能继续统兵完成此次北伐。所以,在杨仪下达撤军命令时,魏延不仅没有听从,反而率部绕道阻拦正在撤退的前军。谁知,杨仪见到魏延就宣称他起兵反叛,并命蜀将王平与马岱迎战魏延。魏延部将们不知其中的原委,纷纷临阵倒戈,结果,魏延被马岱追杀并斩下了首级。蜀汉一代名将,就此含恨冤死于同僚的刀下。
蜀汉名将魏延;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魏延是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人。虽然史料中未对魏延的早期经历进行详细记载,但是,他在跟随刘备平定益州时,因战功被迁升为牙门将。所以,笔者以此推断,魏延应该是刘备在荆州时投靠至帐下的一员将领。魏延在蜀汉众将当中,可以说是有勇有谋,在蜀汉前期也是一位非常突出的将领。
刘备平定汉中后,任命的第一位汉中都督就是魏延,他在镇戍汉中期间的功绩非常显著。魏延在汉中实施的“实兵诸围”防御政策,不仅被后期历任汉中都督的将领们所遵循,就连诸葛亮进驻汉中之后,也遵循着这一防御策略。我在前篇的文章中曾有过提及,据相关学者考证,古阳平关从走马岭山上移至山下的汉中谷口地带,也是姜维在职期间进行的防御改革。
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期间的战功也非常显著,第三次北伐,蜀军战败魏将郭淮,攻占武都、阴平二郡,其中的功臣就有魏延。魏延虽然不亏为一代名将,但是,他身上的缺点也异常的突出和明显。据史料中的记载,魏延有持功自傲,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明显缺点,一旦自己的谏策没有被采纳或者被认可,便会口无遮拦的大发牢骚,甚至,有时候会不惜出口伤人。所以,魏延虽然能征惯战,但与蜀汉众人的关系并不好,属于一个典型的孤僻将军。
蜀汉名臣杨仪;
据《三国志·蜀书·杨仪传》载,杨仪是今湖北省襄阳市人。杨仪在蜀汉当中的履历也不算好,虽然有才华,办事也有能力,但是,也是一个口无遮拦,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的大臣。起初刘备很欣赏杨仪,提拔他进入朝廷任尚书。杨仪到任不久就跟顶头上司,时任尚书令的刘巴闹得不可开交,刘备没有办法,让杨仪出宫,放到弘农郡任太守。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把杨仪召到了身边,自此一直在诸葛亮身边鞍前马后的效力,从参军做起一直升到了长史。
杨仪跟随诸葛亮北伐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得到了诸葛亮与众人的认可。但是,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这是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所以,诸葛亮又把费祎召到身边,在二人之间起到了一个调和与润滑的作用。诸葛亮病逝后,杨仪与魏延纷纷跳出来争权夺利,而杨仪得到了诸葛亮的首肯,掌握了兵权,借机诛杀了魏延。不仅如此,杨仪返回成都后为了永绝后患,未经任何请示与上奏,就直接命人灭了魏延的三族,可以说是做的绝情无比。
诸葛亮病逝,魏延被诛,杨仪认为,接下来就应该由自己出面挑起蜀汉的大局了。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诸葛亮在病逝之前已经密奏朝廷,推荐了接班人蒋琬,这样的结局使杨仪失落到了极点。于是,杨仪开始牢骚满腹,公然抨击朝政,甚至连对刘备和诸葛亮的不满情绪也表露无疑,最终被朝廷流放,后来又下狱,在狱中结束了生命。
对于魏延和杨仪的死,有学者认为,诸葛亮唯恐逝后没有人能够约束二人,所以,在病逝前筹谋了这一计策,利用二人之间的矛盾,借用杨仪的手除掉了魏延,又令蒋琬等人除掉了杨仪,是一个完美的“一石二鸟”之计。
参考书籍:《三国志》、《勉县军事志》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