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西北地區暖溼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次生災害增加、高原鐵路和公路凍土地基變化以及氣象、水文、地質、交通、生態等災害風險不可忽視。宇如聰呼籲,加強自然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強化災害防禦應對工作,完善西北地區高風險區、高脆弱地區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

  去年以來,我國西北地區“變暖變溼”現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西北地區暖溼化,有很多待解謎題,必須科學規劃,趨利避害,積極應對。

  宇如聰說,深處我國大陸腹地的西北地區,面積約300多萬平方公里,典型的乾旱半乾旱氣候。西北地區氣候暖溼化會造成氣候和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從而對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生態環境等帶來重大影響。

  西北暖溼化成因,尚不完全清楚

  “當人們發現這片以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著稱的區域中,有不少地方乾涸多年的湖泊再次溼潤,荒山上綠色顯現,還有一些常年乾旱的地方甚至出現洪澇,不免引發討論。”宇如聰說,西北地區,是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地帶之一,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區。

  研究表明,西北地區氣溫呈升高趨勢,1961年至2018年,西北地區年平均氣溫增溫速率爲0.30℃/10年,而全球年平均氣溫增溫速率爲0.12℃/10年,全國年平均氣溫增溫速率爲0.23℃/10年;西北地區降雨總體呈增加趨勢,新疆年降水量增加速率爲9.6毫米/10年,青海、甘肅中西部年降水量增加速率爲5.4毫米/10年。

  不過宇如聰認爲,由於西北地區基礎降水量偏少(常年平均260毫米/年),降水量增加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乾旱半乾旱氣候特徵。而位於其東部的甘肅東部、寧夏、陝西年降水量還在減少,所以,水資源短缺仍是區域發展的關鍵問題。

  他告訴記者,目前,對於西北地區“暖溼化”現象及其成因、趨勢和影響的不確定因素尚不完全清楚,必須高度重視,加強研究,並在“十四五”和中長期規劃中充分考慮暖溼化影響。

  暖溼化趨勢,如同一柄雙刃劍

  宇如聰說,在長期極端缺水的西北地區,水是極其寶貴的資源。有人關注西北降水增加,由此可能帶來更多的綠色和生機,也有人關注到極端降水的概率加大帶來的災害風險。

  他建議,利用好氣候和生態環境稟賦變化機遇,加強氣候和生態系統綜合監測能力建設,補齊站點稀疏、觀測要素的不完整短板,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的動態變化監測與分析,爲開展精細化分析、分類研究和差異化應對打好基礎。

  “氣候變化會造成氣候系統五大圈層關聯變化,對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生產、生活帶來複雜的、利弊兼顧的影響。”宇如聰說,西北地區暖溼化趨勢,如同一柄雙刃劍。

  他舉例來說,比如氣溫升高導致無霜期延長,有利於植物生長,對高寒地區農業、生態、生產、生活等可能帶來正面影響;而氣溫升高也會造成冰川退縮、凍土消融,蒸發量增加,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等。

  他因此認爲,要加強西北地區暖溼化對經濟社會的綜合影響評估,強化風險管理研究,爲趨利避害與科學應對提供科技支撐。

  暖溼化致災害風險增加不可忽視

  宇如聰從趨利避害兩方面,提出加強農業區劃研究、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和加強自然災害防禦應對工作等建議。

  他說,西北地區光熱充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水果、畜牧等生產基地。相關方面應加強氣候資源調查、評估和作物氣候適應性研究,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林果業、畜牧業,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宇如聰同時認爲,也要加強西北生態環境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開展植物氣候適應性研究和區劃,因勢利導,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溼地保護、沙漠化治理等工作,助推生態環境改善。

  “西北地區降水量的增加,給人工影響天氣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宇如聰建議,充分研究利用有利條件,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統籌規劃,建立協調機構,合理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考慮到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格局並未改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能源產業用水效率,推動能源與水協同發展。

  當然,西北地區暖溼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次生災害增加、高原鐵路和公路凍土地基變化以及氣象、水文、地質、交通、生態等災害風險不可忽視。宇如聰呼籲,加強自然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強化災害防禦應對工作,完善西北地區高風險區、高脆弱地區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