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僅二十五歲的宋哲宗趙煦崩逝。因沒有子嗣,導致大位空懸,世人矚目。皇家趙氏便在趙煦的兄弟中選擇後繼之君。
趙煦之父宋神宗趙頊共有十四個兒子,宋哲宗駕崩之前,已經去世了八位。當時在世的包括端王趙佶在內還有五人,趙佶行十一,前面是老九趙佖。其中,趙佶是最想得到皇位的。
趙佶(劇照)
趙佶雖爲宋神宗趙頊之子,卻並不是嫡出,也不是長子,按照祖宗法度,他並沒有資格繼承皇位。但他卻實實在在地成了一代帝王,其中的緣由是什麼呢?
一、宋哲宗對趙佶情有獨鍾。
宋哲宗趙煦的生母朱皇后與趙佶的生母陳皇后都是開封人。也許是他們的外祖父家都是開封府的緣故,在所有的兄弟中,趙煦單單對趙佶有好感,與趙佶手足情深。
宋哲宗(像)
趙佶的才情也給趙煦留下了好的印象。
趙佶從小便奇異非凡,做了藩王后,更加風流倜儻,舉止上與那些喜歡聲色犬馬的弟兄們迥然不同。
北宋蔡僚的《鐵圍山叢談》中說,“國朝諸王弟多嗜富貴,獨祜陵(即徽宗)在藩時玩好不凡,所事者惟筆研、丹青、圖史、射御而已。當紹聖、元符間,年始十六七,於是盛名聖譽布在人間,識者已疑其當璧矣。”
趙佶之《桃鳩圖》
趙煦駕崩後,向太后說,“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一》)
由此可見,趙煦是比較看中趙佶的。
二、向太后對趙佶刮目相看。
宋哲宗趙煦病重的時候,軍國大權都掌握在宋神宗的正宮向皇后(即向太后)手中。
趙佶明白,要想從一名藩王躍升爲一朝天子,關鍵在於得到向太后的青睞、關注。
於是,趙佶便施展渾身解數,曲意逢迎向太后,討取她的歡心。時常進宮陪向太后說說話,送點太后的喜愛之物等等,逗耍得太后很是開心。
向太后(像)
一來二去,趙佶就逐漸成了向太后眼中的紅人。
趙佶爲了平步青雲,甚至不惜降尊紆貴,着意籠絡向太后身邊的侍從,讓他們在太后面前爲自己多吹風、美言。
久而久之,宮廷中上上下下都一致稱讚趙佶仁義孝悌,風流蘊藉,不同凡響。
受到趙佶蠱惑的向太后,更是對趙佶刮目相看,認爲他比其他藩王賢明得多。
章惇(像)
因而,當章惇(太師、魏國公)指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時,向太后竟斷然說:"神宗諸子,申王長而有目疾,次則端王當立。"(《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一》)
三、追隨者爲趙佶營造輿論。
封建時代,一些人,包括王侯將相,通過一些迷信手段爲自己找到歸宿感,是非常正常的事。
趙佶也不例外。如讓人推算自己的命數,說是得到了“吉人”二字。“吉人“二字合在一起,寫出來便是“佶”字,於是就有了“吉人”自有天相的民間輿論。
古代測字算命的先生(漫畫)
再者,隨意附會一些做法,以爲自己張目。如朝會上看班舍人巡視臣子列班情況時,遇到沒有拿好笏板或站立不規矩的朝臣,便大聲說:“端笏立”。意思是說要拿好“笏板”,以示對君王的尊重。
因爲趙佶封號爲“端王”,於是就有了“端笏立”意味着“端王持笏被立爲帝王”的說法。
還有,宋哲宗曾讓羣臣幫着爲一處所在起個名字,因都不合自己的心意,就自己想出了“迎端”的名號,意思是“迎事端而治之”。於是,有些人就又附會到“端王”趙佶的頭上,等等。
這些雖荒唐,卻又令人玩味的
事,是很能蠱惑那個時代的人的。
趙佶爲了上位,充分利用這些事端,營造點輿論氛圍,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爲,自己與哥哥趙煦不錯,但哥哥沒有後繼之人!否則,他敢嗎?
趙佶爲了上位帝王,可謂費盡心機,但總算成功了。成功之後就應該好好幹,纔對得住自己的苦心,纔對得住那些爲你造勢助力的追隨者,纔對得住黎民百姓。
可是,結局是那樣得不堪!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