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說明當時圍棋在魯國和衛國已經很流行了。春秋後期魯國人孔丘(前551-前479)在《論語 陽貨》篇中談及“博弈”。

大家好,我們的俊彥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關於圍棋的起源,戰國時期文獻《世本作篇》中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這是關於圍棋起源最早的說法之一。這個廣爲流傳的“堯造圍棋,教子丹朱”原出自東晉張華《博物志》,其原本已軼。現存比較全面的表述應該是:“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是圍棋由堯舜發明。”堯舜發明圍棋的說法在棋界被廣泛認可。其中包括日本圍棋四大家均認可“圍棋創自堯舜,由吉備公傳來。”
關於帝堯,《史記》記載“帝堯都成陽”,即今山東菏澤境內。《水經注》載“雷澤東南十餘里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爲堯母慶都陵”。“堯王虛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谷林即位於今菏澤市鄄城縣。據說谷林堯陵千年滄桑,墓冢shou碑謁尚存,因此菏澤乃“伏羲桑梓,堯舜故里”。
舜帝(約前2287-約前2067),原籍冀州。孟子認爲“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諸馮即今日山東諸城附近。與堯帝同一時代。舜早期在山東活動,耕於歷山。有“有象爲之耕,鳥爲之耘”的說法。舜孝令帝堯聞之感動,並把帝位禪讓給舜。堯舜共同發明圍棋的說法儘管缺乏考古學的證據,但是已經被廣泛接受。因此,可以說齊魯大地就是圍棋的發源地。揚雄《方言》專門指出“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
左丘明(前502-前422),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人(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他所撰的《左傳》是一部魯國的編年史。最早關於圍棋的文字記載就出現在這部史書中。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太叔文子聞之,曰:“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隅。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
這裏的襄公指魯襄公,襄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太叔文子本名姬儀,也是衛國人。太叔文子所聞之事是指衛國發生的一件歷史事件。過程大概是這樣的:衛國的衛獻公在位之時專橫,大臣寧殖等發動宮廷政變,並立殤公爲君,寧殖的兒子寧喜做了左相。衛獻公出逃至齊國。後來衛獻公從邢國的首都夷儀派人,向寧喜談復國的事情,寧喜居然同意了。
太叔文子聽聞後發出上述感慨。“現在寧子看待國君還不如下棋,他怎麼能免於禍難呢?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守住自己的角地。何況在立君的大事上而搖擺不定呢?必定不能免於災禍了。九代相傳的卿族,將因此被滅亡,可悲啊!”
雖然此段史料講述的是關於衛國的事情。但是記錄這件事情的人是魯國的史臣。而且兩國來往頻繁。這說明當時圍棋在魯國和衛國已經很流行了。另外此段有兩處版本差異:一處是“太叔文子”和“大叔文子”之差別。另一處是“舉棋不定不勝其隅”和“舉棋不定不勝其耦”的差異。
春秋後期魯國人孔丘(前551-前479)在《論語 陽貨》篇中談及“博弈”。陽貨是魯國季氏家族的門臣,季氏乃是當時魯國的權臣。孔子認爲陽貨是“亂臣賊子”不願在其手下任職。其中記錄陽貨對孔子說:“欲成就大事不去把握機遇,這樣明智嗎?”孔子說:“不明智。”陽貨又說:“日月逝矣,歲不等人啊。”孔子說:“好吧,我準備做官。”
此篇前後還有如下名句: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爲之,猶賢乎已。”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論語》早於左丘明,但是他沒有明確提及圍棋。通過上下文,我們可以推測這裏的“弈”應該就是指圍棋。孔子對待“博弈”的態度代表了儒家的觀點。他認爲“爲之,猶賢乎已”。北齊時期的顏之推((531年—約597年),祖籍琅邪臨沂人,即今山東臨沂。曾在《顏氏家訓》中繼承並進一步闡釋“猶勝飽食終日,兀然端坐耳”和“圍棋有手談坐隱之目,頗爲雅戲。但令人耽憒,費喪實多,不可常也”。他還強調“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這與對弈的原則“緒多則勢分,勢分則難救”相同。
與孔子同時代的文子,曾遊學於齊國,並創建齊國黃老之學。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老之學“培植於齊、發育於齊,而昌盛於齊”。文子作爲黃老之學的代表人物,曾作《文子》十二篇。1973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他認爲“行一棋不足以見知,彈一弦不足以爲悲。”
亞聖孟子(前372-前289),名軻,魯國人。他關於圍棋的論述有兩個著名的典故。一是弈秋誨二徒的故事。提出“弈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一人專心致志,認真聽取弈秋的教誨。但另外一人,“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可想而知,後者很難學會圍棋。二是是“不孝有五,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爲二”。他認爲凡事應該有度。不能沉迷博弈飲酒,而不顧贍養父母。可以看出當時博弈、飲酒之風已經是普遍現象。
北齊的劉晝在《劉子專學》中進一步談到弈秋:“奕秋,通國之善奕也。當奕之時,有吹笙過者,傾心聽之,將圍未圍之際,問以奕道,則不知也。非奕道暴深,情有龍暗,笙滑之也。隸首,天下之善算也。當算之時,有鳴鴻過者,誇弧擬之,將發未發之問,問以三五,則不知也。非三五難算,意有暴昧,鴻亂之也。弈秋之弈,窮微盡數,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鴻,而弈敗算撓者,是心不專一,遊情外務也。”
尹文(約公元前360—前280年),齊國人。他認爲“道”即是“氣”,與圍棋術語“氣”有相通的內涵。其《尹文子》一書論述了形名理論和治國之道。尹文認爲“以智求者,喻如弈棋,進退取與攻劫放舍,在我者也。”
三國時期王粲(177-217)今山東微山湖兩城鎮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作《圍棋賦序》。因超強的記憶力,有“王粲復局”的圍棋典故。他認爲“清靈體道,稽謨玄神,圍棋是也”。其詩賦才華與曹植並稱“曹王”。
晚唐時期的段成式(803-863),鄒平人(今屬山東濱州市鄒平縣)。他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曾有圍棋詩《觀棋》一首:閒對弈楸傾一壺,黃羊枰上幾成都。他時謁帝銅池曉,便賭宣城太守無。
從現有史料可以看出,先秦時期是齊魯大地圍棋文化興盛的時期。關於圍棋發祥地的信息大多集中在齊魯大地。圍棋等休閒智力活動一方面說明當時生產力發展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人們能夠衣食無憂,方纔可能有條件從事對弈活動。《尚書·堯典》上記載:堯派羲仲在東方暘谷觀察日出,以確定春分。這說明當時的歷法已經確定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桓譚《新論》在談及古琴時說:“琴長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數。”圍棋局之路,三百六十一。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古琴和圍棋這兩樣中華瑰寶,在這裏方面的象徵意義也是相通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