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最後的高潮,是李玩和父親坐在車裏,聽《再回首》。兒子被狗咬後,後媽堅決讓父親把狗送到飯店宰了,不理會李玩的感受。

你也會慶幸自己終於長大了,不管怎樣,會長大的。長得還不錯,沒有成爲特別不快樂的那種人。你不會一直活在不快樂的十三歲,而那個十三歲的你終於也被理解了。——《狗十三》

狗十三

文 / 楊大俠

《狗十三》是一部很神奇的電影。

初看會讓人想起自己的成長,會同情李玩的遭遇,會與電影產生共鳴,並對中國式教育感到悲哀。

再看一遍的時候,卻有了不同的感受——

李玩很值得同情,但父母同樣很可憐。

“都是爲你好”

壹·選擇

電影中,父親強行修改了李玩的補習班。

很多人說父親太強硬,不尊重子女。

這也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情況:從來只有父母的“都是爲你好”,我們卻從來沒有話語權和選擇權。但是——

在十二三歲的時候,我們真懂選擇嗎?我們真能判斷對與錯嗎?我們真能爲自己的選擇負責,將選擇的道路堅持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嗎?

父母插手我們的選擇,是基於他們的經驗;而經驗的意義,是普世性的;就算它有時候會出錯,但它適合大多數。

其實,父母和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的未來會怎樣;他們只是竭盡所能地讓我們少走彎路。

愛因斯坦

貳·陪伴

李玩父親經常不在她身邊,爲了不讓女兒寂寞,父親給她買了條狗。

但李玩不喜歡狗。

這裏,很深刻地反映了當代父母的刻板印象:他們總覺得,只要用錢、用禮物、用寵物,就能代替他們造成的陪伴缺失。

但對於子女而言,這種缺失卻是一輩子的陰影,而且通常會帶來自閉、自卑、消極等負面因素。

我看第一遍的時候,也只有這些想法,畢竟我也沒子女,只能站在子女的角度來看。

但是看完第二遍,我發現其實父母也很無奈。

特別是李玩這種情況,她父母離異,只有爸爸帶着她。

說實話,爲人父母,誰不希望能時時刻刻陪着子女,陪他們玩耍,看他們長大?

但不行啊,一家人需要喫飯啊!更何況,一家的經濟壓力全都落在父親身上。

成長有代價,但長大後何嘗沒有代價?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得到與失去之間踽踽向前。

陪伴與掙錢養家,總得犧牲一個。

爲了一家人的生活,父母不得不出門上班、討生活、乃至裝孫子。

我們總想到自己多委屈,但我們有多少時候,聽過他們說半句委屈?

捱打

叄·捱打

李玩被打,是電影的首個高潮。

那一幕,將父親的憤怒與冷酷彰顯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

對此,有兩方面的評論:

一是自小受寵愛,沒捱過大罵的,他們覺得那是絕對的父權。

二是很多生長在農村,被從小揍到大的,他們覺得那很正常。

兩方面都各有道理,不予置評,單從李玩的角度而言,父親的態度確實過火了,那場打罵,不僅讓李玩身上留下傷,心上也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傷。

但對於父親而言,除了打她,還能怎麼辦呢?

李玩因爲生氣不回家,導致常年不出門的奶奶第一次出門找她,最終迷了路,回不了家——

奶奶,那是父親的媽媽啊!

父親是個成年人,他知道爲了自己長大,他的母親有多麼不容易。

他何嘗不明白,揍女兒,是對女兒的傷害;

但是,誰又來彌補對他媽媽的傷害?

沒有人是時刻都能保持清醒的,當一個人極端憤怒的時候,只覺代替了理智:憤怒只能發泄在肇事者身上。

奶奶和後媽

肆·後媽

“後媽”這個詞,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絕對的貶義詞——我們從小讀的童話故事,就沒見後媽好的。

電影中的後媽,眼裏只有兒子。

兒子跟李玩一起玩,自己跌倒後,後媽就不再讓他跟李玩一起玩。

兒子被狗咬後,後媽堅決讓父親把狗送到飯店宰了,不理會李玩的感受。

對於李玩和父親,後媽無疑是一個“壞人”:她將這對父女好不容易建立的和解,輕而易舉就將其瓦解。

但後媽有錯嗎?

沒有。

這個後媽還真算不上壞,除了以上兩件事,她沒對李玩起過任何壞心思。

但即便這個後媽心眼不好,討厭非血親子女,她也沒錯。

她只是一個女人,一個女人把所有的愛都給自己的親生子女,有什麼錯?

那麼,錯在父親嗎?他明知道後媽可能不會一視同仁,爲什麼還要娶她?

因爲,父親也是人啊,是一個有正常需求的男人。

子女不管多親,最後都會離開自己;只有老伴,纔會陪自己走完人生下半場。

他明知道子女會疏離他、乃至恨他,但他不得不爲之,這是父輩——尤其是單親父輩,最可悲的。

喝酒

伍·喝酒

李玩總共有兩次喝酒。

第一次是陪着爸爸跟他的單位領導喝酒。

席間,爸爸讓她喝牛奶,她說:“我不喝牛奶。”

爸爸問:“啥時候不喝的?”

接着讓她用紅酒代替牛奶。

身爲人父,不知道女兒從小就不喝牛奶,還讓女兒喝酒,這樣的傷害,絕非陪伴缺失就能解釋的——重男輕女的觀念,在爸爸身上已深入骨髓。

第二次喝酒,是李玩獲獎後,家裏請客喫飯,爸爸讓她跟客人乾杯。

這一次,爺爺奶奶在旁邊。奶奶心疼地說:“讓娃喝啥酒?”

爺爺卻譴責奶奶:“喝點紅酒怕啥?”

這一下,充分揭示了爲啥兩次,爸爸都讓女兒喝酒——

那都是從爺爺那裏傳下來的。

爺爺覺得小孩子喝酒沒啥,這種理念又傳到了爸爸身上。

勸酒的爸爸,喝酒的女兒,他們贏得了李玩學習上的成功,但其實他們都輸了——

他們,都是受害者。

取名

陸·取名

多次看這部電影,你會發現,其實爺爺纔是這個家庭的絕對統治者。

“愛因斯坦”丟失後,後媽買了長得很像“愛因斯坦”的另一隻狗,以爲能糊弄李玩,卻被李玩發覺了。

李玩大吵大鬧,誰都勸不住,爺爺叫道:“吵啥!狗都找到了,你還想咋樣?”

父親罵李玩的時候,爺爺說:“你再莫說娃了,娃心裏難受!”

兩場戲裏,爺爺只用一句話,就鎮住了李玩和父親。

最讓人窩心的是,後媽生了個兒子,一家人想盡辦法給他取個好名字。

在想名字的時候,爺爺說:

“李玩那個時候,都是胡起的;這回是個男娃,名字就不能太隨便了。”

然後,他說不如叫“昭昭”,並拍板定了,就叫“昭昭”。

當時,父親的臉色不太好。

很明顯,他不滿意這個名字。

但是,他只得默認。

那種默認,是他從小到大,早已習慣的服從——

服從於爺爺的任何安排。

而這種服從,是中國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那套,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提綱契領”。

不用通過電影,從我們身上,以及順着我們的上一代、上上一代不斷往上爬,不難發現——

其實每代人,都是受害者。

再回首

柒·再回首

電影最後的高潮,是李玩和父親坐在車裏,聽《再回首》。

聽着聽着,李玩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開始的?”

父親沒有回答,而是顫抖着哭了起來。

不難想象,父母的婚姻,多半是爺爺他們指定的,因爲李玩的父母通了唯一一次電話,兩人幾乎沒有一丁點兒感情。

是啊,那只是婚姻,不是幸福。

父親哭着,用手遮住了李玩的眼睛。

李玩看不到前面的路,把父親的手拿下來。

父親又用手遮住她的眼睛。

那是電影裏,最讓人感動的一幕。

父親哭着說:“爸爸不是好爸爸。”

其實啊,他比好多爸爸好得多,他也比好多爸爸清醒得多——

爸爸這代人是受害者,並在有意和無意中,把傷害傳給了你們;

但,爸爸希望你們這一代,能終結這種傷害。

別讓這種傷害,“再回首”。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