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犯錯之後,一定要讓他獨自承擔後果,這樣他才能夠知道,自己錯誤的行爲會給別人帶來煩惱以及傷害。的確,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到底該不該打孩子以示懲戒,如果不打的話,孩子說不定下次又會犯同樣的錯誤。

一位最近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煩惱,她有一個四歲的兒子,前不久帶着兒子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兒子一進門就旁若無人地到處亂翻,還在別人的牀上亂蹦亂跳,搞得這位很沒面子。於是回到家的時候,這位一時火起就動手揍了兒子一頓。打完之後這位同時又覺得很後悔,畢竟孩子還小,不懂得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也是正常。

的確,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到底該不該打孩子以示懲戒,如果不打的話,孩子說不定下次又會犯同樣的錯誤。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深度分析一下,孩子犯錯的時候,究竟能不能打。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曾經對此做過分析,他的大意是打罵孩子並不會讓他變得更加誠實和負責任,相反,孩子被打罵之後,他心中想的是下次做壞事的時候怎樣才能夠用更高明的手段去掩蓋自己的“惡行”。也就是說,地打罵孩子,並不會讓孩子得到反省的覺悟,而是會讓孩子覺得,他被打是因爲自己犯錯的時候“太明顯”,只要自己下次不被發現,那麼就不會被打。

由此看來,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還是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一時氣上心來就打罵孩子。話雖如此,可是做家長的也不能一昧地縱容,孩子犯錯後,懲罰是必不可少的,那麼,有哪些有效的懲罰方式,能夠讓孩子“知錯就改”呢?

1、讓孩子知道犯錯的原因

有時候,當孩子犯了大錯,毆打孩子無疑是一種更具威懾力的懲罰。但這裏的“打架”不是用自己的負面情緒打孩子。這裏的“打架”是讓孩子們理解錯誤的儀式。打孩子之前,家長應該先問孩子是否知道被打的原因。只有當孩子知道錯了,家長才能打孩子,並打到關鍵點,力量要輕,打完後及時安慰孩子,不要讓孩子的心留下怨恨。

2、讓孩子獨自承擔犯錯的後果

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家長幫忙收拾爛攤子,但其實這種做法無疑助長了孩子的不良習慣。孩子犯錯之後,一定要讓他獨自承擔後果,這樣他才能夠知道,自己錯誤的行爲會給別人帶來煩惱以及傷害。例如,孩子在牀上亂蹦亂跳,弄髒了牀單,那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把牀單洗乾淨,而不是父母幫孩子洗。

3、2歲的孩子和6歲的孩子不能打

2歲的孩子身心發育不成熟,沒有是非觀,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爲是錯誤的,這個時候打孩子,是無用也是徒勞的,搞不好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而6歲的孩子之所以不能打,是因爲他們有了自主意識,而且處在叛逆期,這個時候家長打孩子,無疑起不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家長們應該做的,是跟孩子講道理,這樣他們纔會更容易接受。

很多虎爸,一昧地信奉棍棒教育,認爲只有通過打罵,孩子才能夠成材。但事實上,只有適度的體罰纔是有效的教育方式,一旦超過這個度,再打罵孩子,反而會使孩子越來越叛逆,希望家長明白這一點,不要總是認爲暴力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