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的豪放词人苏轼,究竟有着怎样的胸襟与情怀?

论及中国的诗词文坛,苏轼必然是位不可忽视的大人物,他一生创作诗词两千余首,其中多为抒发情怀与歌咏山水之作,这些词作凭借着豪迈飘逸的诗风与慷慨激昂的曲调开辟了宋代诗歌的新风,更是给了后世创作极大的指导与启发。

然而,与其杰出的文学才华相对应的,是他颠簸流离、仕途多舛的政治命运。在他并不漫长的一生里,曾遭遇多次被贬,在儋州、黄州、颍州、杭州、徐州等各地都有过他仕途不顺的踪迹。尽管如此,官场的生不逢时依旧并没有磨灭他的潇洒风流,他常常凭借着豁达的胸襟与超然物外的乐观精神辗转于饮酒作赋、寄情天地的逍遥生活,更是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颂的优秀作品。

今天,我们便一起进入他众多词作的其中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起感受下一代豪放派大家的不羁与旷达。

失意方能醉三更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当时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此地,平日里只是挂着一个闲职,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政务,于是便有了恳地耕种、饮酒泛舟的平常日子。面对着刚刚经受的政治迫害,他不以为然,不去抱怨,不去怪罪,只专心地过自己的闲居生活,与山野为伴,食粗茶淡饭,赏月夜行舟,叹自然之美,偶有几个友人聚会饮酒,登山观水,尽兴时便再填词作赋,互相吟唱,这是何等的恬静安逸,舒适快活?正是这样风轻云淡的举手投足间,不禁引人感慨,是怎样的乐观与超然,才有了这般豁然之境界?

微醺提笔忘浮沉

我们再细看其诗,“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也不知是怎样的尽兴,一晚上饮酒赏月,醉了醒,醒了醉,回来已然是三更天了,家童的鼾声如雷声一般,叫门是叫不醒了,便去倚着拐杖听江水的滚滚奔流之声,不禁让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宦海浮沉,如江水般滔滔不绝,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呢?转而话锋一转,还不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便算是乘着小船就此消失了也挺好,不再搭理尘世的是是非非,在山川湖海中完结自己的一生。

面对着辽阔却孤寂的江面,诗人不禁深思,这一生已奔波至此,至今也没什么大的作为,那何不放任自我,将自己放归到原本纯粹的自然界里,去看山清水秀,去听江河奔流,去交三两好友,去寻真正自由,怕什么前途未知,管什么功成名就……但求自己过得逍遥自在,便也算是不负这大好时光了。苏轼这般的心境,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是极其少见的,也当真是要有常人所不能及的气度与胸襟,才能做到这般的随性、洒脱。

俊逸豁达寄余生

这份洒脱不仅是显现在《临江仙》的词句中,更是铭刻在苏轼的骨子里。在词的下阕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之嗟叹将他内心的浩渺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表现了他对社会的厌烦,对官场的不屑,此时的他虽然依旧身困尘世,不得脱身,但已然是有了一颗纯净自由之心,自然是没有什么能为其所困了。这份心与神会,这般情与景融,便是完完全全地跻身大自然之中了,只愿此后余生,平淡自然,不过问什么,不纠结什么。

在当时那个宦海浮沉,前途未知的仕途之中,苏轼尚能有如此非同凡响的超然物外之心境,如今的我们又有什么是想不通的?如若遭逢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不妨学学苏轼的旷达,把自己放在自然之中,暂且放放手中纷杂之事,去感受真正的自己,我们终究会发现——自然方为原本,一切皆会归于平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