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剛剛有粉絲朋友開玩笑說,“《錢瞻研報》是不是被主力盯上了?要被打壓幾天纔有效果。”結果尾氣排放板塊就來了一次專治各種不服,週一、週二紛紛大漲,錢研君量化追蹤組合的三家公司周漲幅都超過5%,貴研鉑業周漲幅最高一度超過20%!

但是本週市場有個顯著特點,到了週四、週五,前期熱門板塊紛紛疲軟,這也導致股指出現一次回調。

如何去看待今年很熱的板塊呢?錢研君做了總結,掃描一番,有一個板塊調整後將依舊佔據A股的黃金賽道!

免責聲明:本文及錢瞻研報白金版是從行業前瞻去挖掘價值信息,整合最熱研報主要觀點,文章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不涉及操作建議。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醫藥“新基建”

因爲疫情緣故,今年資本市場格外關注醫藥“新基建”的政策與預期。日前,國家發改委等發佈《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發改社會〔2020〕0735號)(以下簡稱《方案》),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公共衛生特別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短板。建設方向包括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縣級醫院救治能力、健全完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絡、改造升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對應疾控、縣級、市級、省級四個方面,提升相關醫療設備配置。

此次《方案》的發佈節奏和政策落實力度,超市場預期,將極大提升中國公共衛生特別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顯著拉動相關設備需求。

根據測算,按照《方案》“新基建”要求,將主要帶來10萬張ICU牀位建設缺口,而現有感染病牀位數量基本符合建設需求,未來將主要拉動ICU相關醫療設備的需求與採購,尤其是呼吸機市場將顯著擴容,增量設備採購規模(出廠口徑超百億元)。同時提出改善縣級醫院發熱門診、急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等業務用房條件,更新換代醫療裝備等。完善檢驗檢測儀器設備配置,提高快速檢測和診治水平。

醫療器械黃金髮展期來臨

事實上,資金除了關注政策面,今年醫療器械行業本身也是熱點不斷,無論是龍頭企業,還是細分賽道龍頭,亦或是新冠疫情下需求量增加的IVD企業和科創板的新興企業,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之所以如此火爆,還是因爲他們的黃金髮展期到來了,理由有三:

一、創新技術和新需求引領行業發展。從需求看,更微創、更精準、更早期診斷的器械需求在逐步增加;從供給看,醫院端“以藥養醫”模式在醫療政策推動下將逐步淡化,以醫療器械作爲重要支撐的新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將會逐漸綻放更多光彩。從藥械比看,中國尚有很大提升空間。展望未來,創新技術和新需求將引領醫療器械行業發展。

二、進口替代和集中度提升催生行業龍頭。除了需求的增長,進口替代是未來醫療器械行業的另一個巨大紅利。國產企業實現進口替代的最佳路徑是:進口產品做過重點學術推廣但市佔率相對較低、內資企業集中度較低、進口替代剛開始、行業內第一梯隊暫未形成。內資企業選擇在此時進入,做出技術上有競爭力的產品,輔以強大的營銷推廣能力,有望鑄就品牌護城河。除了進口替代外,自主創新也是未來重要路徑,手術量有助於持續挖掘出創新需求,未來國內醫療器械集中度有望不斷提升。

三、優質醫療器械品種有望實現管線估值。醫療器械的研發週期相對較快,研發風險也較低,優質醫療器械品種未來也可能類似創新藥,實現管線估值,如近期上市的啓明醫療、沛嘉醫療等,都已經採用了管線估值法。估值體系的變化有望推動醫療器械板塊中具有Biotech屬性的公司(主要是港股18A和科創板新興企業)走出新的估值提升行情,進而也會拉動現有醫療器械企業在研品種的價值重估。

看未來:邏輯充分 高增速依舊

從近十多年醫療器械的發展來看,十五年間,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增長了23倍,CAGR23.3%。期間,增速最高的2009年至2010年達到了47.8%,最低的2011年至2012年爲15.6%。

新醫改期間爲擴充醫療資源存量規模而提供的巨量政府衛生支出增加,將不會再次出現。這一點,可以從近幾年國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牀位增速放緩得到印證。在接下來的5年中,如果不發生重大邊際事件,政府衛生支出和醫療器械行業增速將繼續保持相對平穩。

未來支撐醫療器械行業穩定增速的,一個是我國醫療衛生費用結構的優化,藥械比逐漸靠攏世界平均水平;一個是基於消費升級和技術創新的存量衛生資源迭代。

現階段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基本構成爲高端產品佔比25%,中低端產品佔比75%。而國際市場中的醫療器械產品基本構成爲:高端產品所佔份額一般爲55%,中低端產品佔45%。

消費升級的驅動因素當然有國內經濟和居民消費水平發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國家基於醫療衛生總費用合理增長的目標提出的分級診療政策實施需要。一方面,分級診療的實現,可以很好的促進診療需求下沉、控制醫療衛生總費用的高速增長,減輕國家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國內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能力相比醫院確實劣勢明顯,除了醫保報銷政策上的傾斜,提升基層機構服務能力,吸引病患就醫下沉則更爲重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各個發展階段,國家醫療改革的主題,爲當期醫療器械行業發展整體景氣度奠定了主基調。但以重大疫情爲代表的部分邊際事件的發生,則成爲行業短期高峯的催化劑。

SARS帶來的增量財政投入帶來了大量採購機會。以2003年SARS爲例,2003年的非典使得有關部門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政府醫療衛生投入和政府醫療保障支持大幅增加。2003年至2006年國家政府衛生支出增幅同比分別是22.9%、15.8%、20%、14.6%。隨後的幾年間,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複合增速長期保持在20%以上。

而此次新冠疫情,不論是波及範圍還是疾病嚴重程度,均遠遠超出2003年的 SARS,將利好衆多器械細分領域。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已先後公佈了五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急需醫學裝備目錄》,其中包含有上百類儀器設備,覆蓋面廣泛(包括呼吸機、除顫儀、超聲診斷儀、監護儀、內窺鏡、心電圖儀、各類檢測設備等)。

有理由相信,部分特定醫療設備的需求必定會大幅增加,尤其是新冠肺炎檢測試劑、監護儀、血氧儀、各類型體外診斷設備(CRP、血氣分析儀等)、CT、DR、呼吸機、製氧機、溫度計、人工肺等。因爲疫情的因素,必將帶來相關細分領域的景氣度高峯。

具體到哪些細分領域,這裏不再一一介紹,有興趣的粉絲朋友可以閱覽《錢瞻研報》白金版。在白金版中,錢研君的量化組合公司池,會以“點”附帶細分領域介紹。

風險提示:技術研發進度不及預期;渠道開拓不及預期;分級診療不及預期。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