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此,她建議將“一生飲奶計劃”納入國家重要戰略,國家層面鼓勵支持國內乳製品企業,對乳製品加工產品實行全面稅收減免政策,鑑於跨境電商渠道的配方奶粉增值稅,與國內奶粉及一般貿易進口徵稅不同,建議採取同一稅率徵收,或者將配方奶粉從跨境電商清單中剔除。其實,李翠枝的建議中也考慮到了國人體質,部分人乳糖不耐受、無法飲用牛奶,“對於乳糖不耐人羣,應鼓勵乳製品企業生產無乳糖牛奶,例如能將牛奶中90%以上的乳糖分解的舒化奶,讓想喝奶的中國人都能喝上奶。

01

喝不喝牛奶,這個簡單的事情可能沒那麼簡單了。

本屆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李翠枝建議,將“一生飲奶計劃”寫入國務院文件、納入“國家重要戰略”,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另外一條,或者直接從跨境電商商品清單中剔除嬰幼兒配方奶粉。

與張文宏醫生建議的孩子早餐“只能喫雞蛋牛奶,不許喝粥”所引發的輿論分化不同,上述人大代表的建議很快引發網友幾乎一邊倒的質疑。

問題出在哪裏?首先是立場問題。李翠枝的另一身份是伊利集團質量檢測控制中心主任,這樣網友質疑其在議案中“夾帶私貨”。其次是高度問題,作爲日用品的牛奶也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國家戰略名單會不會過於擁擠?

讓我們先來看,李翠枝代表的建議依據主要是什麼?她在議案中提到,雖然我國衛健委已經建議民衆要“儘量保證每天300克的奶及奶製品的攝入”,但推廣執行的力度還不夠。對比其它國家經驗,我國飲奶推廣存在幾個問題:比如沒有納入國家系統工程,無法實現全民飲奶的普及;飲奶不同地區、不同人羣不均衡;我國乳製品企業還需國家給予有力扶持。

爲此,她建議將“一生飲奶計劃”納入國家重要戰略,國家層面鼓勵支持國內乳製品企業,對乳製品加工產品實行全面稅收減免政策,鑑於跨境電商渠道的配方奶粉增值稅,與國內奶粉及一般貿易進口徵稅不同,建議採取同一稅率徵收,或者將配方奶粉從跨境電商清單中剔除。

一石激起千層浪。“喝不喝奶,喝什麼奶,喝什麼品牌的奶,沒必要上升到國家戰略。我們這點選擇權還是可以有的。”一位網友對此建議頗有情緒。

行業觀察人士靳田澤則認爲,牛奶固然營養不錯,且廉價易得,但並非完全不可取代。其實合理膳食比強制飲奶重要,“鼓吹牛奶有超越一般食物價值的說法,不能接受。”

其實,國內推廣喝牛奶早有先例。早在1988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就首次提出了300克飲奶建議;2000年,農業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局聯合啓動了“學生飲用奶計劃”。2018年6月,國務院發佈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國辦發〔2018〕43號》,再次提到要大力推廣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且擴大覆蓋範圍,培育國民食用乳製品的習慣。

從數字來看,國人在牛奶方面的消費增加十分明顯。從1978年到2016年,中國奶類的產量從97.1萬噸增長至3712萬噸。其中,牛奶產量從88.3萬噸增長至3602萬噸。固體乳製品產量4.65萬噸增長至256萬噸。1978年,中國收奶量最大的企業一年收奶2萬噸,而目前我國最大的乳企收購牛奶可達到400多萬噸。

僅以學生飲用奶計劃爲例,該計劃2000年啓動之初,在校日均供應量爲50萬份,截至2018學年春季學期,全國學生飲用奶日均供應量1845萬份。

雖然牛奶的價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民衆認同,但在媒體上呈現出來的李翠枝代表的建議,還是招致網友的質疑。有較真者認爲,國家層面只是鼓勵,且每天300g是指牛奶及奶製品,“我可以喝牛奶,也可以喝酸奶,喫奶酪,如果將300g統一爲牛奶,這是偷換概念。”也有人認爲不該一刀切,順勢反問“乳糖不耐受怎麼辦?”

其實,李翠枝的建議中也考慮到了國人體質,部分人乳糖不耐受、無法飲用牛奶,“對於乳糖不耐人羣,應鼓勵乳製品企業生產無乳糖牛奶,例如能將牛奶中90%以上的乳糖分解的舒化奶,讓想喝奶的中國人都能喝上奶。”這一提議也被質疑又悄悄將“帶貨”了自家的舒化奶產品。

對此,截至發稿,李翠枝所在的伊利集團尚未回覆AI財經社的採訪訴求。

事實上想要實現全民喝奶並不容易。乳業專家宋亮分析,在國內,喝牛奶在一二線市場和部分三四線市場,喝奶的習慣比大家想象的要高,在三四線市場和廣大的農村地區消費差距還比較明顯,現在普及喝牛奶的教育是保證能夠喝到奶,至於飲奶數量不可能與歐美相比,“現在國內消費者每人每年平均飲奶大約在20公斤,這已經非常好了”。

宋亮認爲,輿論對該建議反映較爲激烈的原因可以歸結爲三點:一是對於國產奶的安全問題仍有所顧忌;二是目前國內牛奶的價格相對較高,還存在部分人羣喝不起的可能;三是現在市場上的含乳飲料也被當做了奶,這讓很多人對牛奶存在認知誤區。

至於跨境電商平臺的洋奶粉,李翠枝代表的注意力是稅率帶來的不公平競爭。在跨境電商產品中,母嬰類排名第一,而嬰幼兒配方乳粉又是其中炙手可熱的暢銷品。“洋奶粉”被熱捧,除了消費者更信賴國外品牌質量的心理因素,還有價格驅動。在跨境電商平臺,一罐國外品牌奶粉稅後通常在200元左右,而國產品牌近些年迷戀高端化,有的配方奶粉一罐達400元。即使有同等價位產品,很多消費者往往更傾向於購買國外品牌。

不過從安全角度,業內人士並不建議購買跨境渠道的奶粉,認爲其在風險把控能力上要低於國產及國外品牌的國行奶粉。一是前者只是入關檢疫,但不檢驗配方,對產品質量消費者自負責任。而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國外召回信息是很難觸達到國內消費者。

只是消費者會根據自我認知作出選擇。貿然建議將配方奶粉從跨境平臺剔除進而讓國內奶粉更有競爭優勢,怕是異想天開了。

02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的“戰略級”建議也引起了廣泛討論,甚至是爭議。

在他提交的六份建議裏,主要圍繞建設新一代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推動新基建和智慧經濟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等。

但其中一項建議卻引來吐槽。在題爲《關於促進個人電腦消費升級,充分發揮生產力和創新工具作用的建議》中,楊元慶建議將“個人電腦作爲戰略必需品,出臺相應的促消費政策,縮減數字鴻溝”。

在他的具體建議裏,包括採取個人電腦補貼政策,尤其是向欠發達地區和城市低收入羣體傾斜。補貼資金由各級財政統籌安排和企業讓利共同承擔的方式。楊元慶也特別提到,建議廣東等省市開始推廣的家電下鄉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大範圍。

楊元慶的建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8年出臺的家電下鄉政策,當時爲了拉動消費,提振內需,國家層面對農民購買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等給予13%的財政補貼,而家電企業也迎來了長達數年的黃金髮展期。將個人電腦納入戰略必需品,能否帶來一個類似於家電下鄉的“PC下鄉”政策?

在人們的印象中,PC已是夕陽產業,長期也處於增長停滯的狀態,雖然無論是辦公還是在家庭生活中,PC的作用依然非常明顯,手機還無法完全取代PC。

新冠疫情蔓延更是帶動了一波PC回暖。因爲學校都採用網課的方式給學生上課,這也催生了平板電腦、PC和手機的龐大需求。福建、山西的手機經銷商曾對AI財經社透露,今年2月份開始,平板和筆記本電腦處於缺貨狀態,這些設備的銷量首次與手機相當。

民衆對個人電腦的消費需求依然旺盛,只不過在手機面前,被掩蓋了光芒。華爲、小米等企業除了重點研發手機外,很早也推出了個人電腦業務,而且在國內有着不錯的份額。

事實上,楊元慶的建議更多是從促進消費的角度出發,緩解普通家庭對購買電腦的壓力。因爲電腦本身又是重要的生產工具和創新工具,而不僅僅是電子消耗品。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建議在邏輯上沒有什麼問題。

但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戰略必需品”的概念並不常見,之前從未出現過,與其最接近的應該是“戰略儲備物資”的概念。但一般意義上的戰略儲備物資指的是,對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質資料進行儲存,目的是爲了應付戰爭和其他意外情況,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國防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口罩和大米都能算得上戰略物資,但快速迭代的PC顯然沒有儲備價值。當然,楊元慶的提案更多是突出個人電腦的重要性,而不是真的建議國家把電腦買回去放到庫房。

實際上,“做什麼說什麼”“說什麼做什麼”,也是商界兩會代表的常見提案方向。

習慣四處給小米宣傳的雷軍,作爲全國人大代表在這次兩會上提了四份建議,其中一份已經開始抬頭“仰望星空”——將衛星互聯網作爲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納入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鼓勵商業航天企業參與航天智能製造產線等基礎設施建設。

另一項建議則與小米所處的行業密切相關。雷軍提出,加快運用智能手機、電視等智能終端建設我國災害預警。當前,我國已能通過“手機+物聯網”平臺對破壞性地震進行預警。雷軍沒有直接說要加大對手機消費的補貼,但發揮手機在災害預警的作用,無疑也提升了手機在國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或許,相比於個人電腦和手機,當下更應該關注的是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以技術創新爲驅動的新基建基礎設施體系。

在新基建的浪潮裏,以5G爲例,它正在演變成下一代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以及下一代工業系統的中樞神經系統。5G技術處於正在形成的未來技術和工業世界的中心。

而從最近幾年的華爲、中興事件,也大體上能看到什麼是業界真正競爭的焦點,也能知道什麼纔是真的國家戰略必需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