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法自古至今都是軍隊集團作戰所必需的形式,它不但可以保持軍隊各部分之間的緊密配合,同時也可以最大程度上殺傷敵人,取得戰爭的勝利。而據《武備志》記載傳至明代的陣法多達上百種,但在明代中後期取得輝煌戰績並被後人所採用的陣法唯“鴛鴦陣”莫屬。
明代嘉靖年間抗樓名將戚繼光,爲蕩平樓患,針對衛所軍組織鬆懈、訓練無素的情況在浙江義鳥等地招募新軍,以全新陣法進行培訓,戰鬥力大幅度提高,終致蕩平樓患。據稱“鴛鴦陣法”發揮了極大作用。然則在兵兇戰危中克敵致勝的陣法,何以卿卿我我生死相依的“鴛鴦”命名,人們不甚瞭解。
據戚繼光《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記載,戚將軍將募兵重新編組,每個基層戰鬥單位由十二人組成,一名隊長、一名伙伕、十名戰士。十名戰士長短武器間相搭配,攻防有致,進退有據,渾然一體。最前面的兩名戰士手執藤牌、短刀和標槍;其後兩名戰士各持一丈三四尺的“狼笑”緊隨;再後面是四名執丈二長槍的戰士;最後兩名手執七尺“鏜把”。每逢戰鬥,最前面持藤牌戰士負責引誘敵軍,以匍匐前進或投出標槍等辦法牽動破壞敵人陣式;其後執“狼笑”的戰士則奮力橫掃敵陣,再後的戰士以長槍刺殺被掃倒的敵人;最後手持“鏜把”的戰士負責保護戰鬥組織的後方並警戒左右兩翼,必要時用“鏜把”施放火箭或徑用七尺鐵製“鏜把”攻擊敵人。
整個戰鬥序列有如下兩個基本特徵:其一,此種戰鬥序列克敵致勝主要靠整體攻防能力,而不是靠單兵個體作戰技巧,長短兵器不許錯亂,配合默契.其二,整個戰鬥序列可以展開爲左右兩個小組,分別以一一二一的兵員和短長長火武器構成,左右對稱,互相配合,不許分離。以此,故名“鴛鴦陣法”。
鴛鴦陣是根據倭寇的作戰特點與浙江的地形條件而發明的。倭寇雖然以冷兵器爲主,但倭寇大多經歷過嚴格的訓練,技藝嫺熟,而且紀律性強,作戰時一般以數人或幾十人爲一隊,以“四分五裂”的“蝴蝶陣”,以隊爲單位,組成有一定縱深的疏散隊形。這種隊形不但可以避免明軍火器的殺傷,而且便於在各種地形上迅速實施集中和分散,相對而言,明軍改革前的戰術依然是傳統的排着密集方陣隊形接敵。
倭寇的首領居隊形中間,以扇子作爲指揮工具。交戰時,先派少數武士或驅逐所俘虜的百姓走在前面,在陣前誘使明軍發射火器,等火器發射完畢準備裝填彈藥時侯機發動攻勢。若明軍敗退,則發起追擊;若明軍主動進攻時,則分兩隊嚮明軍陣後迂迴,實施圍擊;若倭寇己方敗退時,則散金銀誘使明軍哄搶,藉機逃走或乘時反擊。倭寇刀法純熟,利於短戰。
“又其盔上飾以金銀牛角之狀,五色長絲,類如神鬼,以駭士氣;多執明鏡,善磨刀槍,口中閃閃,以奪士目。故我兵持久,便爲所怯。餘所著操練圖令內,切切分詳退兵之法,諄諄面諭鴛鴦陣勢速戰之條者,良以此也。”明軍“故我兵持久,便爲所怯”。根據倭寇這一特點,戚氏制定了相應的軍事訓練以對抗倭寇,“操練圖內切切分詳退兵之法,諄諄面諭鴛鴦陣勢速戰之條”。
針對倭寇迂迴包圍,“將鼓急點,前營正兵即大鴛鴦陣平平一字列開……左營奇兵以前哨出左路抄賊,爲正兵後哨爲二層接應,左哨爲左翼,右哨爲右翼;其右營奇兵亦照前營兵分於右通。……俱伏已畢,候近賊百步之內,中軍放銳一個,吹長聲喇叭,鳥銳手在前打銳,每長聲喇叭一聲,打放一層,只至擂鼓而止。……又近賊五十步外放起火一枝,各射手兵放箭、放弩、放火箭畢,吹天鵝聲喇叭擂鼓,各兵奮勇徑奔賊鋒,再不許時刻遲疑,懲是如何廝殺”。
針對倭寇拋撒金銀,“當前者只管殺去,懲賊擲來金銀,只是廝殺,再不須顧”。針對倭寇雙刀嫺熟,“不許亂了鴛鴦陣,隨離隨合,務要牢記其平口所習陣法,牌笑槍刀之法,用時都如平口爭忿廝打一般不慌不忙”,鴛鴦陣中有藤牌、長槍、狼笑、有短刀,等敵近身時,先用藤牌防守,用浪險讓敵不能靠近,使其雙刀不能發揮作用,然後用長槍殺敵。並且嚴格訓練軍隊退兵之法,以做到使敵無隙可乘。
參考資料
【1】紀效新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