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剛剛登基的雍正帝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及九卿到乾清宮西暖閣開會,目的確定大清王朝未來的接班人,也就是冊立太子。然而,雍正帝卻沒有並沒有明確太子是誰。而是說了下面一段話:

“今躬膺聖祖付託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爲長久之慮乎?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

大體意思就是說,雍正帝不公開宣佈誰是太子,而是提前寫好傳位詔書,裝在盒子裏,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待他駕崩以後,王公大臣們再共同開啓,擁立新君登基。

不要小看雍正的這次會議,它事實上廢除了中國古代執行了四千年多年的最高權力繼承製度,創造了一個新的儲君制度——祕密建儲制。

上圖_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

在家天下的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必須要在自己本宗族的男性親屬中尋找繼承人,這個繼承人在皇帝制度確立之後更是顯得尤爲重要,被稱爲“國本”。然而,一般皇帝都會生出一個班甚至是一個排編制的兒子,最高權力又太過誘人,競爭激烈。爲保證權力的順利延續,西周時期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在此之後,除了特殊情況,皇帝提前公開冊立太子便成爲了固定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雍正年間才發生了改變。

爲何雍正帝剛剛即位就迫不及待地建立這項制度呢?原因很簡單,雍正帝剛剛經歷了波詭雲譎、刀光血影的“九子奪嫡”事件。康熙帝在位後期對自己所立的太子——嫡長子胤礽兩立兩廢,其他皇子見有機可趁,有的落井下石,有的結黨營私,先後有九位成年皇子參與其中,弄得晚年的康熙帝心煩躁擾,甚至導致整個朝局一度混亂。從九子奪嫡的混亂局面中勝出的雍正帝深有感觸,下定決心要推行祕密建儲制度。

上圖_ 清代官員

祕密建儲制則完全不同,理論上講,這項頗具創意性的制度特點是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全由皇帝一人私下掌握,不再拘泥於傳統的嫡、庶、長、幼等死條款。因此,史學界有觀點認爲,這項制度既可以讓諸皇子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接班人,會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勁頭,不敢懈怠,又可以讓羣臣們不知該如何站隊押寶,避免了結黨營私。事實真的如此嗎?祕密建儲制真正發揮其預想的作用了嗎?我們可以從雍正以後的清朝歷代皇帝的即位過程來一探究竟。

雍正帝在雍正元年創立祕密建儲制之時就將自己的皇四子弘曆立爲太子,到了雍正十三年由內侍取出這道密旨,宣佈弘曆即位,即乾隆帝。

乾隆帝一生先後三次祕密建儲:

乾隆元年,密立嫡長子的永璉爲皇太子,可是乾隆三年永璉就病死;

後又立嫡次子永琮爲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

乾隆三十八年,又密立皇十五子永琰爲太子。

不過,乾隆帝的長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爲了兌現自己不超過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時間,在乾隆六十年便主動禪位給了皇十五子永琰。

上圖_ 愛新覺羅·奕詝,即咸豐皇帝

仔細分析便發現,祕密建儲制真正嚴格執行的只有雍正和道光兩代皇帝。

雍正帝在祕密立弘曆爲太子之後就爲了培養他,先後兩次讓尚未成年的弘曆代替自己去祭奠康熙帝的皇陵,朝野上下也由此全都知道了弘曆已被立儲,原本就和雍正不和的皇三子弘時徹底心死,倒向了雍正的政敵允禩一方。最終導致雍正在清算允禩的時候一塊將自己的親生兒子清算了,弘時先是被過繼給允禩,之後更是削去了他的宗籍。弘時最後抑鬱而終,年僅24歲。祕密建儲制的創立者也避免不了父子相殘,朝局動盪。

乾隆帝由於兩位嫡子先後夭折,加上心愛的皇后病逝,悲痛欲絕的他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禁止朝臣們提起建儲之事,一直拖到自己63歲的時候纔開始面對這個問題,而且由於他本人實在是長壽,大部分兒子都被他自己熬死了,所以真正可選的繼承人不多,相對而言,皇十五子缺點最少,而且由於乾隆特殊的“六十年承諾”,所以其祕密建儲根本沒有真正實施,保密工作也沒有做好,重臣和珅就通過乾隆身邊的太監提前得知了皇位繼承人是誰。

上圖_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即道光皇帝

事實上,祕密建儲無非是想確定皇位繼承是正統合法、保證政局的平穩過度,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祕密。

其一,除非特殊情況,真正能進入皇位爭奪範圍的皇子其實數量有限;

其二,皇位繼承人必須經過歷練和培養才能真正具備執政能力,否則即位之後無法掌控朝局,這就意味着皇帝對“祕密”的繼承人肯定會表現出栽培重視,並幫助其建立威信,大臣們只要不傻,立刻就會明白誰是皇位繼承人;

其三,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因爲皇子的出身、母家的影響力等外界因素也會對朝局造成影響;

其四,過早的祕密建儲還很容易受皇子夭折的影響,造成前功盡棄。

上圖_ 《紫光閣賜宴圖》局部

可以說,祕密建儲制只有在皇子尤其是成年皇子數量較多的情況下才能真正最大的發揮作用,清朝在雍正以後之所以皇權交接比較平穩其實更多的是因爲特殊情況。另外,祕密建儲制在清朝能夠順利實施,和清朝皇權達到頂峯以及清朝源自少數民族,嫡庶觀念遠不如其他朝代有關,如果放在文官制度及其完備的宋明兩朝,祕密建儲制恐怕從一提出來就被否決了。

當然,評價一個制度的優劣,最好的方法是長期的實踐檢驗,清朝僅僅四次的實施並不能說明問題。然而,歷史的進步並沒有給祕密建儲制留下繼續實踐的機會,它註定是要和腐朽落後的封建君主專制一起走向墳墓的!

參考資料:

《清史稿》.趙爾巽

《清仁宗實錄》

《清宣宗實錄》.朱家溍.2009

《清代通史》.蕭一山.20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