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軍攻佔明朝之前,有這麼三位漢人幫助清軍引路,供給,幫助他們成功入關。這三位漢人就有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吳三桂。他在幫助清軍之後被封爲王侯,鎮守南方,手裏還掌握着大量的軍隊,本可以過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吳三桂和其他藩王卻突然造反,這是爲什麼呢?

1673年,三位漢人中的一位——平南王尚可喜試探朝廷,他先是主動上書給皇帝康熙,說自己想退休了,年紀大了,想安享晚年,希望朝廷能夠收回他的領地。令他沒想到的是,康熙還真是同意了,他本來還以爲康熙會挽留他一下,畢竟有之前皇太極的誓言在先,這怎麼就會直接撤藩呢?

不過事到如今,尚可喜也無路可退,他是三人中膽子最小的,當初降清也是聽別人的意見,現在輪到他自己做主,他也一下子亂了陣腳,可是康熙說幹就幹,收到信息的當天就讓手下去把藩地收了回來,而尚可喜也只好跑回老家過真正的退休生活了。

但是其他兩個人——靖南王耿精忠,和我們之前說的吳三桂,也湊了一個熱鬧,他們也上書了,不過這兩人可不想退休,他們還希望掌握着權利,享受榮華富貴呢。

但是康熙早就有撤藩的想法了,於是他全部都批准了,並且馬上讓人收回領地。吳三桂一想,這怎麼能直接被收走領地呢?於是他擅自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號召“興明討虜”就地起兵造反。

吳三桂也是早就料到了這一步,一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坐鎮滇中十幾年,叛軍早就遍佈各地,湖南,福建,四川,廣西,山西等地方都出來響應吳三桂的反叛。在這個局面下反叛的勢力變得非常的大,一時間整個清朝有一半領土都出現了反叛。

其實這個局面,大臣在尚可喜上書的時候就開始討論了,大家認爲有五種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種不同意撤藩,因爲當年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就立下誓言可以讓他們三個永遠鎮守在廣東一帶,鎮守邊疆。第二種就是先假裝不能下決定,請他們三個人過來北京城,然後用軍事手段扣留他們再收取軍權。

第三種就是等他們三個人死之後,再強行撤藩,這樣就不會啃這三塊老骨頭。第四種就是直接同意尚可喜撤藩,其他兩人就不同意。或者再反過來成爲第五種,同意其他兩人撤藩,不同意尚可喜的請求。

我們仔細分析這五種方法就會發現,第一種其實是最不可取的,因爲無論如何都是要撤藩的,因爲他們的權利實在是太大了,一些軍事力量已經足夠讓他們忌憚了。如果貿然撤回所有人的藩地,那麼他們必然會暴動,這樣清朝就會迎來一次十分大的危機。

但是康熙就是這麼做了,於是就出現了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對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參考資料:《清史稿》、《庭聞錄•卷六》、《吳三桂大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