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我國的電視劇作品中,抗戰劇總是會被扣上“神劇”之名等一系列帽子遭到批判,但凡事不能過於偏見,必須要用客觀的眼睛來分析事物、國產抗戰劇中不乏《亮劍》、《歷史的天空》、《我的團長我的團》等一系列佳作,今天就從《亮劍》說起,解讀其獨特的人物塑造手法。
談到《亮劍》的電視劇就不得不從其原著小說作者都梁說起。都梁有在部隊中服役的經歷,對於中國軍人的理解自有其獨到的看法,同時都梁的知識涉獵面也非常廣,我們可以從他對於劇情時間和歷史事件的把握與掌控下略窺一二。而對於亮劍的創作,都梁在創作新作《大崩潰》後曾表示《大崩潰》中的人物是被歷史的大潮推着前行的,而《亮劍》中的英雄人物則是在創造着歷史大潮的人,後者相對來說會更加酣暢淋漓,敢做敢當。
這樣也就不難理解亮劍中每個人帶給我們的接地氣的英雄氣概。《亮劍》的電視劇在人物塑造過程中儘量貼合實際。近段時間的腦殘抗日劇中例如八百里外幹掉一個鬼子,日軍三八式步槍當衝鋒槍掃射,日軍的手榴彈不用磕一下就能爆炸等常識性錯誤被傳爲笑柄,這類抗日神劇對這類內容的處理甚至不如幽默抗戰電影《舉起手來》。
《舉起手來》當中對日軍九七式手榴彈要磕一下解除保險才能投擲的設定以及極其少見的日軍三八式步槍發射二式槍榴彈的劇情的描述非常到位,在軍事常識方面,相較之下大量看似“嚴謹”的抗日劇卻被一個“搞笑片”虐殺到體無完膚,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