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宋倩與英子關係:“假性互惠”的家庭關係,雙方都累原創

尼莫媽媽日記

7小時前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這都是爲你好!"

"爸媽給你花了這麼多錢,你這麼做對得起我們嗎?"

"父母怎麼會害你呢!我們做的這些還不是爲了你!"

聽到這些話,你覺得熟悉嗎?在生活中你一定在某些場合聽到過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過類似的話,或者自己也總是不知不覺地對自己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


我們覺得自己如此操勞、如此辛苦,孩子卻越來越不懂事,越來越不懂的體諒我們,甚至還跟我們反着幹。

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在的家庭裏很普遍,用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來解釋,就是"假性互惠"。

《小歡喜》宋倩與喬英子的"假性互惠"什麼是"假性互惠"?

其實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現象,普遍存在於婚姻和家庭中,"我是爲你好"這句話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而這句話可以很貼切地解釋"假性互惠"。

"假性互惠"是指雙方忽視自己的利益爲對方着想,心中雖委曲求全卻不說,以這樣的方式討好對方,換的一種和睦穩定的關係,卻並不瞭解這是不是對方所需要的。

有人用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來解釋這個名詞:

一個老頭和他的老伴都很喜歡喫魚,但老頭喜歡喫魚尾,而討厭喫魚頭;老伴則正好相反,喜歡喫魚頭,不喜歡喫魚尾。

很多人會覺得,這樣不是正好嗎,不需要分也不需要讓。

但是每次兩人一起喫飯時,卻會出現一個奇異的現象:老頭總是將自己喜歡的魚尾留給老伴,而老伴也總將自己喜歡的魚頭給老頭,他們覺得已經將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留給了對方,兩人委屈了這麼多年,卻從沒了解過這到底是不是對方喜歡和需要的。


兩人就在這樣擰巴的關係中一方面覺得自己爲對方犧牲了很多,一方面也覺得被迫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很委屈。

去年的熱播劇《小歡喜》中就有這樣的"假性互惠"關係,喬英子得了抑鬱症,她的媽媽宋倩卻完全不知道緣由,很不解,爲什麼自己明明每天幫女兒煲湯,在學習上給女兒最好的,還幫女兒規劃好了未來,自己付出了所有精力、時間和金錢,孩子卻得了抑鬱症。

英子希望自己以後能去南大上學,可宋倩卻覺得留在北京更好,她生生地扼殺了女兒美好的夢想。

但是她卻覺得自己付出了一切,全心全意爲孩子,到頭來卻不解孩子爲何會患病。


而從英子的角度看,她努力學習其實也正是認真聽媽媽的話,不想讓媽媽傷心,她甚至放棄了自己最喜歡的父母,做媽媽希望自己做的事,最後導致兩人的生活越來越壓抑。

這樣的"假性互惠"模式,使得雙方又累又苦,最後只是變成一種病態的親子關係。

"假性互惠"會對親子關係造成什麼傷害1.親子關係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父母總是以"我都是爲你好"的說法來對待孩子,二孩子也爲了取悅和滿足父母而迎合,這樣的相處方式久而久之其實是對整個親子關係,包括整個家庭造成嚴重的傷害。

包括生活中很多"狼爸"、"虎媽"喜歡用"打擊式教育"來教育孩子,這其實也是一種"假性互惠"。

心裏想要鍛鍊孩子、不讓孩子鬆懈、不讓孩子驕傲,就一味地打擊孩子,冷眼相對,總是沒有什麼好臉色,即便心裏是希望孩子可以進步,也對孩子的行爲很讚賞,但卻用冷漠的面具遮蓋起來。


但孩子是很善良單純的,他們小的時候正是渴望他人認可,從而建立自我認同的階段,可卻一次又一次地被父母潑冷水,這樣不僅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還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合理認知。

2.親子矛盾增加,關係緊張

就像在《小歡喜》中英子想要去上自己喜歡的大學,宋倩卻希望孩子留在北京一樣,生活中寶媽們也會經歷和孩子產生不同的想法的情景,這時候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當孩子想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時;當孩子想要去喜歡的大學,卻離家很遠時;當孩子想要自己選擇興趣班時;當孩子想要想要出門旅行時……你是否有真正傾聽過孩子的想法?

我們常常會以大人的身份壓制孩子,只注重孩子是否聽自己的,卻忽視了孩子真正喜歡和想要的。

當我們擺出一副大人的架子時,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就在變得越來越緊張,矛盾也會越來越多了。

一個家庭是否和諧,要看成員之間是否互相尊重和理解。


3.嚴重阻礙孩子的成長

當"假性互惠"長期存在於家庭中時,孩子很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

著名"天才女作家"蔣方舟,她的童年卻是在母親恐怖的控制下度過的。

媽媽讓她每天都要練習寫作,逼着她寫文章寫書,當別人家的小孩都在自由自在地享受童年時,她卻只能在封閉的屋子裏對着作文本苦思冥想。

在她不想動筆時,媽媽還會恐嚇她:"你今天要是不寫完,警察叔叔馬上就會過來把你抓走!"

她在《奇葩大會》上談到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因爲母親的強勢,她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己的主見,有的只是爲了自己能達到父母的要求而做事的心理。

"不知道前20多年活的是否是正確的。"


她長大後十分自卑、缺乏安全感,總是在迎合和奉承別人,也經常對未來產生迷茫。

拋棄"假性互惠",尊重孩子的自主權身爲父母,"假性互惠"一定不能存在於親子關係中,當你意識到家庭出現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及時摒棄。

1.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孩子到了什麼年齡段可以做什麼事,我們不要過度地限制孩子。

其實我們控制孩子,主要是怕孩子會遇到危險、怕孩子自制力不夠、怕孩子會學壞,可是我們卻以一己之私,完全封鎖了孩子的想法。

"假性互惠"最大的問題,就來源於親子之間的不誠實、不真實。因爲父母總是以長輩的姿態來要求孩子,覺得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做事缺乏思考、對未來沒有定位、社會閱歷不夠等等,從而完全忽略孩子的感受。


事實上,這纔是導致孩子叛逆、崩潰的原因。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主動找孩子溝通,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聊天,給予孩子建議和引導,而不是直接干預孩子的選擇。

在孩子自己的問題上,比如喫穿住行、興趣班、寄宿等問題上,應該讓孩子適當做出自己的選擇。

2,給孩子自由的同時要有規則約束

當然,我們不是說要大肆放權,給孩子全部自由,這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我們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段適當放權,畢竟年齡和閱歷擺在那裏,我們還是應該制定適合的規則來約束孩子。

在孩子大了一些,在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時,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給出自己的意見,而不是不管不顧。

3.改變話術,正向溝通

"假性互惠"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爲父母言語的不當而給人造成的誤會。

有些時候我們想要鼓勵孩子,但說出口卻變成了:"也沒有那麼厲害,不要太驕傲。"明明想要讚美孩子,卻變成了:"你看人家XXX,每次都第一!"明明希望孩子過得好,卻說:"我纔不想管你!"而明明可以解釋原因,卻總是用"我都是爲你好"來概括……


所以,比起嘮嘮叨叨講大道理,比起大吼大叫地責備打罵,不如積極溝通,溫和地和孩子解釋原因。

總而言之,"假性互惠"在家庭裏很普遍,如果你的家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趕快行動起來吧!不要讓"假性互惠"成爲親子關係的枷鎖。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