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县龙塘镇革命老区白水塘村不等靠要,自力更生建设家园,把一个贫困村庄换了新颜。

近日,笔者一行走进了白水塘村,在村民小组长李国保带领下沿着干净整洁的环村路参观该村。一幢幢楼房,一条条水泥村道,一排排绿化树,文化楼书香浓郁,村民的欢声笑语,无不展示这个老区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不等靠要

自力更生建设家园

白水塘是个临海村子,这里的村民不但传承着红色的基因,又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因此,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勇敢勤劳、热情善良的品格和淳朴的村风。

一直以来,作为革命老区的白水塘村因人多地少,土地盐碱化严重,贫瘠缺水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没有人当大老板。所以,他们单靠拨款和赞助搞建设是不可能。现实给李国保出了一道难题!这位读完大学,一直在大城市打拼的年青人,见过世面,头脑灵活,接受新生事物快,而且有股倔劲—不服输!他决定依靠全村力量,自力更生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李国保首先拜访已退下的老村民小组长和村里的长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及建议,然后,多次召集班子会议,集思广益,制定最佳方案。大家一致认为,要改变村容村貌,首先要建好村路,硬底化水泥路是基础。

2015年11月,在村班子的带动下,发动群众集资30多万元,修建80米水泥路接通县道,建起硬底化水泥环村路2.5公里。现在村路宽畅了,整洁了,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建好环村路后,群众对村班子信心增强了,他们又提出要解决生活用水难的问题。由于村庄所处的地势较高,一直缺水,碰上干旱之年,用水就更紧张,经班子讨论后,决定请打井队打大口径井,建水塔。李国保首先带头捐款2000元,群众闻讯纷纷慷慨解囊,迅速筹得资金20万元,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建起了50立方米水塔,并拉管到户,全村人高兴地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用水难的历史。

文化建设

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时间跨到了2017年,这时,邻近村已经建起了文化楼、文化广场,白水塘村的村民除了羡慕外,也在渴望着,什么时候咱们村也能如此风光啊!村民又把希望的眼光投到李国保的身上。李国保虽然年轻,看起来嫩了点,但经过筑路、打井建水塔,群众对他逐渐信任了。其实此时,李国保心里也在思忖着这件事,750多群众的文娱生活如何解决?村民经过几轮集资,经济有点拮据,建文化楼、文化广场需要的是大笔资金啊!李德照看到他的焦虑,主动找他商量:国保啊,邻近村都建文化楼了,我们村也不能落后,大不了,我们勒紧裤带过日子吧!大家都支持你!老村长这番话让李国保吃了定心丸。也许是天助白水塘村,2017年,这一年风调雨顺,渔业生产大丰收,每家每户都有好收入。

说干就干,李国保带着全体班子成员,在全村反复踩点、选址,选好地址后又亲自请人设计图纸,而此时全村群众建文化楼的热情非常高涨,短短十多天就筹集到70多万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7年10月18日文化楼动工了,为了节省资金,李国保发动全村群众义务劳动,平整土地,挖地基,人人动手,虽然辛苦,但大家毫无怨言。经过大家的努力,文化楼从筹建到竣工仅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一幢二层高,面积650平方米雄伟美观的文化楼拨地而起,屹立在村庄的正南方。现在每逢节日,文化楼里或是雷州歌剧演出,或是歌舞表演,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文化广场上,无论早晚,随时可见村民们有的在锻炼,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拉家常,而每到傍晚,优美的广场舞曲准时唱响,村里的姐妹、妯娌们成群结队迈开舞步,快乐地跳起广场舞。文化楼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几年来,据不完统计,白水塘村投入各项建设资金达300多万元,不计报酬投入劳工累计7万多人次。

“头雁”引领

走出致富路

白水塘村能够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改变成为美丽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之中的奥秘是什么?

在村务办公室里,墙上张挂的村班子成员的名单,映入眼帘的是村民小组长李国保名字排列第一; 笔者随手拿起捐款登记本打开首页,且捐款额排列第一的也是李国保。白水塘村自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共选举产生了村民小组长4任,从第一任村民小组长到第四任村民小组长李国保,已过去了23年。在这23年中,这个村的班子从第一届起,在老村民小组长的带领下就立下了规矩:讲团结、讲正气、讲奉献、讲担当!就是这“四讲”使他们的班子始终如一地团结和谐。尤其是李国保这一届,他们的班子成员不计得失,团结广大村民,致力新农村建设,带领村民奔小康。

白水塘村有一项创举特别感人,那就是避风港的建设。

该村98%的村民以捕鱼为生,但是面临苍茫的大海,却没有渔船停泊的地方,渔船飘浮在海岸边,风大浪急,不仅给渔船装卸鱼货和补给带来困难,而且严重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1998年,老村民小组长李德照决定带领全村群众修建一个小避风港,他们按户分配任务,用锄头挖泥,铁锤打石,以原始的方式凭着顽强的毅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建成了长30米,宽40米的小港湾,初步解决了渔船停泊问题。后来,随着船只逐年增加,小避风港远远无法满足泊船需求,老村民小组长退下后,建设避风港的重任又落到下一届新任村民小组长的肩上,他们就这样一代接一代,没有向政府伸手要过一分钱,硬是靠大家的力量一沙一石慢慢的垒起了一条长110米,宽50米的防浪堤,并形成约20亩大的避风港,修建装卸泊位3个。避风港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渔业的发展。该村渔船从1998年的23艘增加到现在的82艘。

避风港的建设成功,意味着一个团结和谐的班子,凝聚民心,带领群众走康庄大道,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