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除了古装武侠剧外,还有大量脍炙人口的时装剧,《狂潮》《家变》《变色龙》《网中人》《大地恩情》《大时代》等都是一批经典剧集。所以,当《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和《叹息桥》出现时,大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好像长年被人灌饱了味精汤,突然某天端来一碗绿豆糖水,顿时觉得清爽宜人。

回望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大部分家庭的娱乐就是,每天晚上一家人排排坐着看电视剧。而且,除了古装武侠剧外,还有大量脍炙人口的时装剧,《狂潮》《家变》《变色龙》《网中人》《大地恩情》《大时代》等都是一批经典剧集。这些展示社会不同阶级的职业、饮食衣着、生活方式的剧集,除了娱乐大众外,更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折射。

1977《家变》

1992《大时代》

1979《网中人》

对于刚发展起来的创意产业来说,福特主义式的分工及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让创意人才拥有更多磨练的机会。当时蒸蒸日上的电视广播行业,吸引了不少当地大学毕业生投身其中。

在市场还没有固化时,年轻人有更多机会作出各种尝试,因而当年的电视剧比今天更为多元化。再者,当时流行音乐和香港电影的发展亦非常蓬勃,各行业之间互相吸纳人才,彼此相辅相成。香港多少电影巨星均出身于TVB,多少歌手脍炙人口的名曲是当时电视剧的主题曲。

1980《上海滩》

然而千禧年后,香港电视作品在整体质量、产业链接及文化辐射等方面的优势都成了历史。生产上,当框架形成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投资者,只会不断复制成功的方程式,以求确保收入,结果就是规限创意,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豪门争产剧、三角恋剧情、非黑即白的职业剧,这样的创作在当地早就已经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观看。

2016《纯属意外》

进入2015年,香港电视业界发生了三件大事。TVB和亚视两家免费电视台进入续拍的关键时刻,一边是“零收视”的亚视(现已变为网络电视台);另一边则是故步自封的TVB。与此同时商人王维基收购的“香港电视”,则被一次又一次驳回,引发民怨。但在这一年的结尾,电讯盈科李家公子突然出手,旗下的ViuTV获得免费电视牌照。

虽然ViuTV自身出品不多,但一出手思路就和传统电视台很不同。ViuTV率先打破电视台制片制度,除了购买外阜优秀作品之外,自制剧也通过外包模式,由制作公司负责从创意、制作到包装,ViuTV仅作为投资方和播放平台参与,将创作权重新交回到创作者手中。

所以,当《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和《叹息桥》出现时,大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好像长年被人灌饱了味精汤,突然某天端来一碗绿豆糖水,顿时觉得清爽宜人。但绿豆糖水终归是绿豆糖水,喝多了还是会腻。

单就剧情来看,《叹息桥》基本上将篇幅用于周旋在六个人的关系上,包括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等等。如果画一个严谨的剧本大纲图表,你就会发现《叹息桥》在剧本上的问题也并不小,有现代人的焦虑、时代的改变,也有个体的抉择。但总体来看还是过于散,想说的太多,但无一透彻。

那《叹息桥》为什么能在内地赢得如此高的口碑呢?

显然是胜在人物塑造和叙事风格的新鲜感。除了上文提及人物塑造的细致之外,剧集在叙事风格上以视听语言介入,减轻大量传统的由对白承担的叙事责任,转而用镜头语言及音效完成流畅叙事。但从质量上来看,剧本欠缺厚度,90%的创新性镜头都没有什么意义,与叙事并不匹配,风格也并不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