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除了古裝武俠劇外,還有大量膾炙人口的時裝劇,《狂潮》《家變》《變色龍》《網中人》《大地恩情》《大時代》等都是一批經典劇集。所以,當《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和《嘆息橋》出現時,大家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就好像長年被人灌飽了味精湯,突然某天端來一碗綠豆糖水,頓時覺得清爽宜人。

回望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大部分家庭的娛樂就是,每天晚上一家人排排坐着看電視劇。而且,除了古裝武俠劇外,還有大量膾炙人口的時裝劇,《狂潮》《家變》《變色龍》《網中人》《大地恩情》《大時代》等都是一批經典劇集。這些展示社會不同階級的職業、飲食衣着、生活方式的劇集,除了娛樂大衆外,更是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折射。

1977《家變》

1992《大時代》

1979《網中人》

對於剛發展起來的創意產業來說,福特主義式的分工及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讓創意人才擁有更多磨練的機會。當時蒸蒸日上的電視廣播行業,吸引了不少當地大學畢業生投身其中。

在市場還沒有固化時,年輕人有更多機會作出各種嘗試,因而當年的電視劇比今天更爲多元化。再者,當時流行音樂和香港電影的發展亦非常蓬勃,各行業之間互相吸納人才,彼此相輔相成。香港多少電影巨星均出身於TVB,多少歌手膾炙人口的名曲是當時電視劇的主題曲。

1980《上海灘》

然而千禧年後,香港電視作品在整體質量、產業鏈接及文化輻射等方面的優勢都成了歷史。生產上,當框架形成後,以利潤最大化爲目標的投資者,只會不斷複製成功的方程式,以求確保收入,結果就是規限創意,內容千篇一律,毫無新意。

豪門爭產劇、三角戀劇情、非黑即白的職業劇,這樣的創作在當地早就已經沒有30歲以下的年輕人願意觀看。

2016《純屬意外》

進入2015年,香港電視業界發生了三件大事。TVB和亞視兩家免費電視臺進入續拍的關鍵時刻,一邊是“零收視”的亞視(現已變爲網絡電視臺);另一邊則是故步自封的TVB。與此同時商人王維基收購的“香港電視”,則被一次又一次駁回,引發民怨。但在這一年的結尾,電訊盈科李家公子突然出手,旗下的ViuTV獲得免費電視牌照。

雖然ViuTV自身出品不多,但一出手思路就和傳統電視臺很不同。ViuTV率先打破電視臺製片制度,除了購買外阜優秀作品之外,自制劇也通過外包模式,由製作公司負責從創意、製作到包裝,ViuTV僅作爲投資方和播放平臺參與,將創作權重新交回到創作者手中。

所以,當《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和《嘆息橋》出現時,大家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就好像長年被人灌飽了味精湯,突然某天端來一碗綠豆糖水,頓時覺得清爽宜人。但綠豆糖水終歸是綠豆糖水,喝多了還是會膩。

單就劇情來看,《嘆息橋》基本上將篇幅用於周旋在六個人的關係上,包括兩性關係、家庭關係、社會人際關係等等。如果畫一個嚴謹的劇本大綱圖表,你就會發現《嘆息橋》在劇本上的問題也並不小,有現代人的焦慮、時代的改變,也有個體的抉擇。但總體來看還是過於散,想說的太多,但無一透徹。

那《嘆息橋》爲什麼能在內地贏得如此高的口碑呢?

顯然是勝在人物塑造和敘事風格的新鮮感。除了上文提及人物塑造的細緻之外,劇集在敘事風格上以視聽語言介入,減輕大量傳統的由對白承擔的敘事責任,轉而用鏡頭語言及音效完成流暢敘事。但從質量上來看,劇本欠缺厚度,90%的創新性鏡頭都沒有什麼意義,與敘事並不匹配,風格也並不統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