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水滸傳》中第一個出場的正文人物:高俅。《水滸傳》娓娓道來也是從高俅的發跡史開始的。老版的電視劇《水滸傳》也是從高俅霸市的鏡頭開始的。
在《水滸傳》中,高俅是個不折不扣的反派,從地痞流氓,幾經轉手,成了宋徽宗的潛邸親信,直至飛黃騰達,無惡不作。
然而,在百姓眼中十惡不赦的高俅連在《宋史》中留名的資格都沒有,《宋史》中並沒有高俅的傳記,我們只得從《宋史》的犄角旮旯和其他宋代的文獻中來尋找他。
《宋史》中高俅第一次登場是在正和七年(公元1117年),以殿前都指揮使晉升爲太尉。這可謂是橫空出世。宋代後期的官制,殿前都指揮使,從二品的大員,禁軍主帥,相當於現在首都衛戍軍司令,趙匡胤稱帝前做到後周的殿前度點檢,與此類似。太尉,正二品的官,武職升到這兒,就算是到頭了,再想往上升,就要再學習趙匡胤了。太尉近似於現在國防部的部長。而這樣一個位及人丞的要員在正史中盡然沒有傳記。令人不解,按照慣例,做到這個級別的要員,即便生世平平,也要在正史中記記賬,史記中平淡無奇的人比比皆是,偏偏沒有這個當時臭名昭著,應當遺臭萬年的高俅,實在令人不解。
而關於高俅發跡之前的事,就更是無從考證了。不過,《水滸傳》中所說的還是有幾分可信的,高俅確是在蘇軾的手下做過小吏,在皇親國戚的府中做過隨從,管中窺豹,施耐庵寫的高俅的發跡史還是有大概的史實的。
說完高俅的發跡,再說說高俅的晚年。令人唏噓的是,高俅並沒有像傳統話本俗語那樣:“惡人有惡報。”反而有個不錯的晚年,沒受什麼罪責。
根據《宋史李若水傳》和《欽宗本紀》記載,高俅是在靖康元年五月病死於開封任上的。按照當時的慣例,宋欽宗還得在他的追悼會上表示表示,但李若水認爲高俅擾亂朝綱,禍國殃民,罪責並不次於童貫,而此時,童貫已經受罪,高俅還能舉行追悼會,是在說不過去,最後在李若水的堅持下,宋欽宗削掉了高俅的官職,追悼會自然就沒戲了。
那很多讀者就有疑問了:怎麼童貫受罪了,高俅沒事?呵呵,說來,這高俅真是狗屎運,因禍得福。
根據《靖康要錄》記載,靖康元年宋徽宗逃時,帶着童貫、梁師成、高俅等這些親信,遠離了開封和那些主戰的大臣之後,沒有了共同的敵人,顯不出來他們的本事了,進而轉變成了他們內部的爭寵,到了泗洲時,童貫等人把高俅撇在了泗洲“控扼淮津”,阻擋追兵,實際上就是。把他擠出來宋徽宗的親信班子。高俅無奈,藉着自己生病回到了開封,當年五月,如前文所說,便病死了。
也有讀者認爲,高俅並沒有惡行見於史書,認爲《水滸傳》對他有過分的抹黑。這點,小編卻是不贊同。在《宋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會要輯稿》以及其他一些筆記,散佚的記載當中,不同人眼中的高俅確是一致的,一個擾亂軍紀,不行訓練,擁軍爲奴,只會在宋徽宗面前使巧賣乖的弄臣,導致京城中本該是全天下最精銳的禁軍,變成了一羣烏合之衆,一羣市井流氓。他沒有明確的惡行見於史冊這僅僅是因爲史料的缺失,而不是他洗白的理由。即便真沒有害過誰,他蛀蟲一樣的行爲,導致大宋禁軍糜爛,也已經足夠將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