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着太子朱标也向朱元璋请求赦免宋濂死罪,他说:“宋先生教臣儿读书为人十余年,一言一动,必以礼法讽谕。可是,只过三年,宋濂几乎被朱元璋所杀,而林荣也因此被冻死于家宅。

『福唐传奇』是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组织编纂的福清历史名人与民间故事集,初衷是提供闽剧创作的素材,也冀其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立体式地体现福清的“文献名邦”和以闽剧为主的“中国民间文化(闽剧)艺术之乡”的称誉。

林荣是朱元璋一手提拔的兵部尚书,但他不是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然而他的死,却与朱元璋杀功臣事件有关系:

01

明洪武十三年冬十一月某日,天上白雪纷飞,整个南京皇城,犹如身裹缟帛。枯树枝头,一只寒鸦发出一声长长的悲鸣,似乎在为兵部尚书府的丧事演奏哀乐。

新华门内不远处的兵部尚书林荣府邸,挂满白绫扎成的白花和长幡,官邸大厅正中安放着兵部尚书林荣的棺柩。因为朱元璋命工部给林荣以棺衾的殊荣,又下旨遣官扶榇归葬。所以奉旨扶柩归葬的行人司行人等官,按左文右武的不同官阶依次分列两旁,等待申时起灵,送林荣的棺柩出京城,然后由皇帝特命的行人司行人护送回福清,安葬在福清千(田)源岭。

不是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谋臣和战功卓著的大将,不是因功受封爵位的勋臣,也不是皇亲国戚,更不是科班中式举人、进士出身的文学名士,林荣的死,朱元璋为何“痛悼”,为何命工部赐棺,遣官护榇归葬。此事得从林荣奋不顾身地护卫太子朱标一事说起。

02

林荣,字得仁,福清湖边人。少年时即“博学强记,为文援笔立就”,富有才名。但在元朝末年考取贡生后,时值天下大乱,无由再参与高一级的乡试和会试,只好隐居在家以待天时。朱元璋定鼎天下之后,深知马上得天下,但不能单靠打天下的武臣来治理天下。偌大的大明江山,需要一大批的治国人才。于是他颁下诏书,除正科考试外,仿效古代的荐举办法,征召由民间和地方官推荐各类人才到京,由吏部考核授职,充任各级国家机关的具体事务官。林荣就是在这时候,以贡生资格选入太学培训。经进修后实授内廷承勅郎之职,具体负责朝廷各类政令的起草工作。此时著名谋臣宋濂担任侍讲学士(为皇帝讲解历代典籍)之职。因此林荣有机会接触宋濂。宋濂见林荣办事认真,为人处事谦恭谨慎,深受朝中名公大臣们的喜爱和敬重。因此,宋濂常常在为皇帝讲说经典时,极力赞扬林荣,说林荣“虽年少,公清笃实可大用。”因此,朱元璋常命林荣代为拟草皇帝颁发的诏书、敕命,成为皇帝的近臣。时间一久,朱元璋也会偶尔征求林荣对朝政的看法。林荣深受器重,以为幸遇一代明君,于是诤言直谏朱元璋“虚意纳谏,无杀戮太过”。结果“忤旨”触怒了暴君,被贬逐出京。不过朱元璋还顾念他有一片忠心,被安置在离京城不远的泗州(州治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淮水西岸)任知州。

在泗州知州任上六年,林荣不以个人的荣辱进退为念。在任忠于职守,珍惜民命,平反了许多冤狱,赈灾救民,招抚流亡,又为地方兴办学校,兴修农田水利,泗州百姓有口皆碑。任期届满时,巡按御史考察地方官吏,被林荣勤政爱民的官风所感动,回朝后向朝廷推荐林荣的贤能。于是朱元璋又把林荣调回京师,升任兵部侍郎,负责全国军队的编制、军事机关的设置,基层官佐的配备以及军事物资的储备、军械的制造等军务。虽是书生出身,由于勤奋从事,认真学习、体验,不久就非常信任这一繁重工作。经吏部考核,评语有“晓畅军务,综理周详”等的赞誉,朱元璋再次提升林荣为兵部尚书。林荣终于跻身为中央“六部九卿”的朝廷重臣行列。林荣不仅人品好,其相貌亦为时人所赞许。他“状貌魁梧,美须巨眼”,每次朝会,他健步上朝奏对,胸前飘拂长须,两眼炯炯有神,朱元璋一见林荣进殿,就高兴地说,“大眼尚书来了。”说明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品貌俱佳的兵部尚书。

03

至明洪武十年,宋濂告老回乡,定居于浙江浦江。他十九年来辅佐朱元璋忠心无二,深受朱元璋倚重。他一生杯酒不沾,退休时,朱元璋只好“调甘露于汤”亲手捧给宋濂,说:“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赐《御制文集》和绮帛,说是要宋濂“藏此绮三十二年(此时宋濂六十八岁),作百岁衣可也”。皇恩如此厚重,使宋濂感激涕零。从此后,他每年在“千秋节”(皇帝生日)之时,都进京觐见皇帝,以示不忘皇恩于万千。可是,只过三年,宋濂几乎被朱元璋所杀,而林荣也因此被冻死于家宅。事情的突变原因是这样的:洪武十三年(公元 1380 年)正月,胡惟庸谋反事被告发,案件诛连蔓延,经审理追溯,宋濂的次子宋璲和长孙宋慎两人均牵扯案中。

朱元璋大怒,下旨将宋濂押解进京,投入诏狱,准备与胡惟庸一起杀掉。马皇后闻知后,跪在皇帝面前,含泪哭求说:“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全礼始终,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意思是,民间为子弟请的教师,都以礼相待终生,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宋濂是太子和诸王子的师傅。再者,宋濂次子和长孙参与谋逆,罪该当诛,但宋濂早已告老在家,对此事并不知情,“不知不罪”,请求皇上保留年已七十二岁的宋濂老命,以全尊师之美德。可是朱元璋不准。接着太子朱标也向朱元璋请求赦免宋濂死罪,他说:“宋先生教臣儿读书为人十余年,一言一动,必以礼法讽谕。以儿臣度之,宋先生必不会参与谋逆,其子孙所为,他告老林下并不知情,故而也不应视为知情不报之罪。望父皇赦免宋先生教子不严之过”。朱元璋正在盛怒之际,训斥说:“朕为尔等削除荆棘,你不明大局事理,如此懦弱,将来何能继承大统,何以治理天下。退下,不准所请”。太子朱标感到无望,十余年师生之情,实难放下,更虑如此滥杀大臣,必失天下民心。他一时眼花昏乱,告辞父皇之后,直向午门冲去。刚好林荣此时进殿,也欲为宋濂求情。只见太子失魂落魄地往外跑去,他预感有不测之事发生,于是紧跟太子身后,待到太子跑近御河(护城河)边时,纵身一跃,跳入御河中去。林荣见状,一时无暇顾及后果,也纵入御河,把太子托出水面,惊呼“来人呀”。宫门值班太监闻声赶来,急忙把太子救上岸,送入宫内御医院抢救。慌忙之中,忘了去救林荣,终因河水太冷,待到后续太监到来,林荣已被冻僵了,被众人抬回林府,终于救治不及而死亡。

这天,马皇后陪皇帝进膳,口不沾酒肉,面有戚容。朱元璋问其原因,马皇后不敢说因太子投河的事而心中哀痛。只说:“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意思是,我为宋濂先生祈福,超度先生灵魂,故而不敢口沾酒肉。朱元璋听了,静心一想,是呀!宋濂一事,皇 后谏劝,太子投河,兵部尚书冻死,我若再不从谏,如何面对天下 民心。沉吟片刻说,朕就赦了宋先生不察之罪。马皇后立即乘机奏请:“林荣的忠心,也应褒奖”。朱元璋随即准奏,并传旨:着工部赐棺衾,命行人司派员护榇,送林荣棺柩回福清安葬。

04

林荣以兵部尚书的一条性命,救活了太子和宋濂。但宋濂风烛残年经不起惊吓,加之痛失一子一孙,一病不起。他虽获免死罪,却活罪难逃。朱元璋终不让宋濂回原籍养老。下旨:“着宋濂安置茂州(茂州即今四川省茂县)。”就是说,宋濂是以罪臣的身份被谪居远离京城的四川茂县。毕竟已过稀龄,遭此大难,又被远徙。身心俱裂。行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一病不起,卒于驿站,终年七十二岁。

宋濂一生,为人生性诚谨,忠厚无欺。“未尝讦人过”。皇帝问他对众臣的评判,他答对“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就是说,他从不说同僚的坏话。所以朱元璋曾经十分倚重他,对他评价甚高:“宋景濂(宋濂字景濂,皇帝不呼其名,叫其字,示亲近与敬重之意)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曾被皇帝与朝臣们共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四方学者悉称宋濂为“太史公”,说宋濂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意思说,朱元璋与朝臣们都认为宋濂的功劳,可居文臣之首位。全国各地学者,都把宋濂比作“太史公”司马迁。可是在论定他的功业和赐给他的官阶和爵位,却不如刘基(刘伯温)。言下之意,为他鸣不平。这不打紧,可悲的是,这样一位无限忠诚的谋臣,备受朱元璋赞誉的宋濂,却几被杀戮,最终惨死于谪戍的路上而不得归葬故里。后由知事叶以从主持,把他葬在莲花山下。后来蜀王慕其名,把他移葬于华阳城东。直到 116 年后的弘治九年(1496)才追谥为“文宪”。可见,“伴君如伴虎”的古语之不谬矣。朱元璋也因此成为历代帝王诛杀功臣的典型暴君。

来源:摘自《福唐传奇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