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舉考試對於古代的人才選拔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制度,它有利於當時的政府選拔合適的人才,維護自己的統治。其次選考制度雖然比較公平,但是歷史上出現問題的情況也不少,常見的爲了順利通過考試給主考行賄,考試時候夾帶作弊,暗箱操作等,這些都給古代的選考制度塗上了一層陰影。

古代選考(其實就是科舉考試)當然是屬於先進的產物,因爲它符合當時歷史的發展情況。要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很明顯是落後的,具體情況你需要放在當時的那個情景下來分析,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述。

這一制度在中國很早就已經發展出來了,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到了武則天時期還設立了有別於文人的武舉制度,專爲軍隊選拔相關人才。其次還首創了殿試製度,規定了最後的名次要由皇帝來決定。

這一制度真正完善和完備還是在明清時期,明代的首位皇帝朱元璋明確了科舉考試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進行答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八股文”。這個八股文對於後來的考試影響巨大,對文人士子的學習產生了極強的指導作用。從此以後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要學習官方所規定的書籍,考試時候都要按照規定的格式寫作。形這一固定的答題格式,不能有任何改變,如果不按照格式答題,即使你的內容寫得再好,也只能算不合格。

科舉考試對於古代的人才選拔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制度,它有利於當時的政府選拔合適的人才,維護自己的統治。此外它還有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尖銳的階級矛盾。因爲任何人都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的選拔,進入朝廷做官,富的人可以,窮的人也一樣,只要你是真正有才能的人,肯定能通過科舉考試的選拔。古人所說的一句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類似於考上這樣的效果,甚至有很多考中狀元、探花、榜眼的士子(科舉考試前三名)直接被皇家選爲了公主的夫婿,一躍成爲了皇親國戚,地位不言而喻。

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在《儒林外史》這部書中,有一個范進中舉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考上的不一樣。范進在沒考上之前已經學習了很多年,經常被自己的妻子、岳父、周圍人嘲笑、看不起。可是一旦考上以後,態度立馬就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大家都對范進變得立刻尊敬熱絡起來。從這個故事就能看出,選考制度在古代是何其的重要。


當然古代的選考制度也不是沒有缺陷的,缺點可以說比起優點也不少。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固化了讀書人的思維,只知道爲了通過考試而讀書,讀書人在學習中缺少自己的思考,因爲考試不需要你想別的。

其次選考制度雖然比較公平,但是歷史上出現問題的情況也不少,常見的爲了順利通過考試給主考行賄,考試時候夾帶作弊,暗箱操作等,這些都給古代的選考制度塗上了一層陰影。同時古代每個地方的發展程度不同,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越看重教育,也導致了考試的結果往往偏向某些地區,容易造成地域性問題。


綜上所述,古代的選考制度雖然有一些問題,但是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說還是非常先進的一種制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