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風水擺佈第一人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恭親王奕訢,人稱“鬼子六”,爲人頗爲精明,能力比咸豐皇帝強不少,但是運氣不如咸豐皇帝好,所以沒能當上皇帝。
倘若當時是由奕訢接道光的班當皇帝的話,或許清朝會是另外一番模樣,至少不會出現女人當政誤國這樣的事,近代史也會重新書寫。
咸豐皇帝駕崩了之後,他5歲的兒子載淳坐上了皇位,也就是同治皇帝,隨後慈禧則聯合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將顧命八大臣給一鍋端了,慈禧也自此開始掌控清王朝,幾近半個世紀之久。
奕訢在剷除了顧命八大臣之後,之所以沒有將慈禧一塊剷除了,一來是因爲不敢,二來是因爲不能。
不是不想,是不敢,是不能,是不會。
奕訢之所以不敢對慈禧下手,這是慈禧的身份所決定的,慈禧再怎麼說也是皇帝的母親,是一朝皇太后。
奕訢如果敢對慈禧不利的話,那就是在對同治皇帝不利,至少對於當時只有五六歲的同治皇帝而言是這樣,對同治皇帝不利,那就等同於是在謀逆,這樣會讓奕訢成爲幾乎所有人的公敵。
那時候的奕訢並不具備謀逆的條件,不論是時機也好,是實力也罷,他如果選擇在那個時候謀反絕對沒有好下場。
畢竟“法統”這個東西說起只有兩個字,但放在那個時代卻是重之又重的東西,而當時的法統則自然而然地在同治皇帝的手上。
奕訢如果真要以“非法”手段奪取皇位的話,那就等於是在挑戰法統。
說不定當時慈禧還希望奕訢一時頭腦發熱對她不利呢!這樣的話她就能有理由進一步糅合朝中勢力順帶將奕訢剷除掉。
當然“辛酉政變”發生了之後,各方勢力處於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也都處於一個消化階段,奕訢拿不下慈禧,慈禧也除不了奕訢。
咸豐能力本不如奕訢,所以雖然咸豐接了道光的班當了皇帝,但實際上奕訢在長期和咸豐爭奪儲位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集團,也就是所謂的“帝胤集團”。
當時一來因爲咸豐能力平平,二來也因爲咸豐在位時期面臨着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所以他根本騰不出時間和精力徹底打垮奕訢,這也就造成了咸豐死了之後,以奕訢爲首的帝胤集團仍然在朝中擁有足以威脅到皇權的勢力。
所以咸豐在臨死之氣那才留下了後手,一邊任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爲顧命大臣,一邊又讓慈安和慈禧各掌一印,以此來和帝胤集團行成三足鼎立之勢。
咸豐之所以這麼安排,是因爲他天真的以爲這樣真的能夠行成三足鼎立,讓三方勢力相互牽制對方,從而保證同治皇帝的皇權不受威脅。
可是咸豐卻忽略了人心,憑什麼在顧命八大臣同時打壓奕訢和慈禧的時候,奕訢和慈禧還選擇忍氣吞聲地維持這個咸豐自以爲能夠存在的平衡,而不是選擇聯起手來一起對付顧命八大臣?
面對顧命八大臣的強勢打壓,慈禧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和奕訢聯手,在“二對一”的情況下將傲慢的顧命八大臣給打垮了。
顧命八大臣被打垮了之後,接下來的事情也很簡單,慈禧和以奕訢爲首的帝胤集團瓜分此前由顧命八大臣所把持的政治利益。
慈禧也很夠意思,直接任命奕訢爲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等職務,當然這也是他們在發動政變之前所達成的默契,沒有好處的話,奕訢也不會冒險和慈禧這個“偏房”聯手。
更何況顧命八大臣一倒,帝胤集團勢力雄厚,慈禧爲了能夠讓局勢儘快穩定下來,從而消化自己剛剛瓜分到的利益,也必須得穩住奕訢。
對於奕訢來說也是一樣,剛剛拿到手的蛋糕,他也不可能一口就喫完,即便一口就喫完了,他也需要時間來消化。
所以說當時慈禧和奕訢雙方實際上是處於一個很微妙的狀態,他們都需要足夠多的時間來消化。
所以,他們都不會選擇在這時候對對方下手,這樣很可能讓已經到手的利益又再一次成爲別人的口中食。
除了他們自身的原因之外,當時清朝所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也是奕訢不會將事情進一步擴大而對慈禧下手的原因。
內有洪楊起義,外有洋人虎視眈眈,又碰到咸豐駕崩和宮廷政變,這時候的清朝已經很脆弱了,經不起折騰了。
只有繼續維護清朝的統治,他們才能保得住自己已經搶到手的蛋糕。
從奕訢後來的所作所爲來看,至少這個大局觀,他多多少少還是有的,所以他纔不會在這個時候繼續將事情鬧大。
所以,奕訢不敢、不能、也不會在剷除了顧命八大臣之後繼續對慈禧下手,更何況顧命八大臣也是奕訢一方勢力剷除的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