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不少人对秦汉碑铭、简帛书、清人隶书往往浅尝辄止,旋即抄袭(指书法面目的抄袭)当前所谓“大家”“名家”作品,以至看了多人写的多件作品,似乎只看到一件。但是,我们的评委在评选过程中,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对一件作品往往一扫而过,只看大效果,至于对笔法、点画的欣赏、评判则置于次要地位,甚至无暇顾及。

隶书,既不失古朴渊雅的古典美,又具有当代人所喜爱的现代美,故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但近些年来,国展和些大型展赛中,隶书的水平不尽如人意,入选率、获奖率往往似“象征性”的或“点缀式”的。


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同时举办的“国展论坛”上,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展评委就曾坦言,当代隶书在国展上属于“弱势书体”。究其原因,除大多数有资历的老书家未参与外,尚有如下主要因素应引起重视:

一、学今不学古,或学古不深不透


近几年学二王行草书又成主流,这本无可厚非,但在这种大环境下,对楷书、隶书的学习、创作被挤到次要地位,是故学隶或以隶书当家的“群众基础”不宽、不厚、不广。

何绍基到晚年深悟:“右军行草书,全是章草笔意……尤当深备八分气度……真行原自隶分波,根矩还求篆籀蝌。”是故学习篆、隶是每个书家的必修课,即使不欲成为隶书大家者,也应有隶书功底作基础。当前,大多数行草书不厚不古,不朴不醇,仅以欹侧、姿媚、华丽、花哨取悦于人,经不起把玩,不耐看。

当前,不少人对秦汉碑铭、简帛书、清人隶书往往浅尝辄止,旋即抄袭(指书法面目的抄袭)当前所谓“大家”“名家”作品,以至看了多人写的多件作品,似乎只看到一件。


何绍基于楷书、行书成就极高,57岁开始遍临东汉成熟时期的碑铭,每块碑铭的临摹均超过百余通仅《张迁碑》就临习230多通硬凭其学养、执著、勤奋闯出片何氏隶书的新天地。当代人太忙:唱歌、跳舞、打牌、看电视、玩手机、上网、应酬……无法静下心来读书、临帖。欲出名、成功、赚钱,往往寄托于“机遇”,这种环境和心情中创作出的隶书,怎能立得住?!

弘一法师说:“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与古人作品相比,当代还缺文气、静气、雅气。可以绝对地说,


笔法,古人极其重视,赵子昂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于古不易”。黄庭坚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笔者理解:一是应将对笔法的追求、研究、掌握放在首位;二是千百年来笔法是一脉相承的;三是要想得到笔法是不容易的。笔法的精妙和独特的技能成就自己的书风。笔法得到了就过关,得不到就只能一辈子徘徊在关外。

古人对笔下写出的点画、线条早已提出要求,即应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应力透纸背,应入木三分等。对于从篆书演进而来的隶书点画更应该有立体感,有道劲感,有圆润丰满感,要经得起咀嚼,要越看越美。


但是,我们的评委在评选过程中,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对一件作品往往一扫而过,只看大效果,至于对笔法、点画的欣赏、评判则置于次要地位,甚至无暇顾及。这势必导致投稿者为迎合评委仅从大效果上去做文章。

模仿,似瘟疫一样流行、蔓延,这样的字,怎能引起人的美感?


三、学习传统和自创新格的关系处理欠妥

这也是造成当前隶书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汉代和清代是隶书成就的两座高峰,是学习隶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从中汲取养分是不二法门,但当前不少习隶者并非如此。

古代有得一部碑帖,甚至是几页、几行古人法书,便专心致志,朝夕临习,居然也能成家的事例。现在社会的信息、印刷、出版业发达,历代各种碑帖和墨迹都能很快看到,这使不少人眼花缭乱,心动脑热,对于经典碑帖朝临夕换,在很短时间内临摹了很多碑帖,为了早日形成“个性”,自立“面目”,还自以为是地“遍临汉碑和古代经典”,美其名日取各家之长为己所融会。其实是一种碑帖都没有抓到手,笔下所写之字不伦不类,是四不像。


笔者以为,还是平心静气地沉下来,以“守定一家,遍览百家,自成一家”的最佳程序和捷径调整自己的书学道路。在临习过程中面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各方面积累,静下心来精益求精进行创作。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