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时,曾一度改东坡楼为横山堂,不久,被四川制置司邵博毁去“横山堂”额,复名清音亭,并著《清音亭记》,其中写道:“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南清音亭其最佳也。传说苏轼曾在此读书,苏轼号东坡居士,故名东坡楼。

东坡楼,又名东坡读书楼,是凌云山上著名古迹之一。它位于栖鸾峰巅,系由楼、廊、亭组成的亭院建筑,东坡楼为歇山式单体木质重檐式楼房。

据史料记载,东坡楼是宋代清音亭的故址。传说苏轼曾在此读书,苏轼号东坡居士,故名东坡楼。楼前有池,相传为苏轼洗墨砚处,名洗墨池。南宋时,曾一度改东坡楼为横山堂,不久,被四川制置司邵博毁去“横山堂”额,复名清音亭,并著《清音亭记》,其中写道:“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南清音亭其最佳也。”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御史熊爵、州守郏鼎创建九峰书院于上,称东坡书院。又在洗墨池右建亭,名洗墨池亭。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州守袁子让重建,并写《洗墨池亭记》。明天启(1621—1627年)中,宦官魏忠贤当权,天下郡县皆为其建生祠,乐山官府即就书院地址改建魏阉生祠,但未竣工而魏阉伏诛,复改为东坡楼,并塑东坡父子三人像于楼上。清道光(1821-1852年)中期,四川学政何绍基主考乐山,登凌云寺曾撰一联,对苏轼兄弟赞扬备至,上联是:“江上此台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下联是:“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现东坡楼为1980年重新改建,塑东坡像于楼下堂中,另在楼前临崖处建清音亭。2001年,又大规模进行了整修,并整理收集了苏东坡相关的碑刻、典章和字画陈列于此。

东坡楼中有诗、有文、有楹联,何绍基的一副楹联令人难以忘怀,那上联道:“江上此台高,问坡颍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下联则是:“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就此一联,便胜过几十篇歌颂凌云寺和嘉州山水的对联。以大名家写大名人,其人其山其水,说它是嘉州第一联,恐怕也不会有什么人反对的吧。

东坡楼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一游的地方,到此面对丹山碧水,不免诗性大发,故诗文题刻极盛,其中尤以楹联最为胜出。如:江上此台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何绍基)

览数百里江山,就境界山光,此地俨黄楼赤壁;是第一流人物,论文章气节,前身即白傅青莲。 (佚名)

嬉笑怒骂皆文章,问当年所读何书, 笔底江山助磅礴; 城郭人民几代谢,胜地此清游载酒,楼前风月自春秋。

东坡楼

楼下正堂有苏东坡的塑像,一大把胡须,是今人的作品。其傲骨嶙峋的神态,倒也不失东坡风姿。依嘉庆年间来致敬过的湖南名士陶澍先生的说法,那时东坡先生的形像是“少年无髯,与它处所刻画有异。”是个少年哥儿。似乎当时塑像的民间艺人认可的,还是少年苏东坡在凌云山读书的传说。    

苏轼书写老师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楷书,遒劲有力。

出生于距峨眉山50余公里的眉州人氏苏轼,自幼受峨眉山的影响应该很深。虽没有文字具体记载他出仕前的青少年时期是否亲自登临过峨眉,与峨眉山有什么故事,但他地处川西平原的家乡,在一次次雨过天晴时,人们在举目之间,“秀拔五岳”的峨眉山影就会映入眼帘。每当此时,峨眉仙山依稀的山影,总能激起少年苏轼无尽的想象,甚至从成长的感情经历讲,峨眉山就是其家乡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峨眉山在其性情的陶冶和才情的涵养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个版本的楚颂帖最后是东坡居士轼书,计有109个字。还有一个版本,104个字: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誓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以乐死,殆非虚言。我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元丰七年十月二日书。从书法上看,这个石刻上的书法不似苏轼真迹。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这样写到:  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便进入了中国西南的一大省份——四川,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便可看见一尊大石佛,其高三百六十英尺,是由江边一个悬崖峭壁雕刻而成。在此四川省西部的边界,在雄伟高耸的峨眉山麓,就是乐山,当年在苏东坡时名为嘉州,岷江就在此处流入长江。岷江自大西北原始部落聚居的山岭上,汹涌澎湃奔流而至,与来自峨眉的另一河流汇合后,直向乐山的大石佛奔腾而来……

出自宋诗人苏轼的《送渊师归径山》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羡师方丈冰雪冷,兰膏不动长明灯。

山中故人知我至,争来问讯今何似。为言百事不如人,两眼犹能书细字。

(径山夏无蚊。余旧诗云: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在千年万古为阴云封闭的峨眉山的阴影中,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城,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座小镇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亦即人所周知的三苏。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林语堂先生的这段文字,已将苏轼的成长环境介绍得非常清楚。在这以峨眉山和凌云大佛为标志的、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青少年的苏轼蕴积着才情,陶冶着性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