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時,曾一度改東坡樓爲橫山堂,不久,被四川制置司邵博毀去“橫山堂”額,複名清音亭,並著《清音亭記》,其中寫道:“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雲,寺南清音亭其最佳也。傳說蘇軾曾在此讀書,蘇軾號東坡居士,故名東坡樓。

東坡樓,又名東坡讀書樓,是凌雲山上著名古蹟之一。它位於棲鸞峯巔,系由樓、廊、亭組成的亭院建築,東坡樓爲歇山式單體木質重檐式樓房。

據史料記載,東坡樓是宋代清音亭的故址。傳說蘇軾曾在此讀書,蘇軾號東坡居士,故名東坡樓。樓前有池,相傳爲蘇軾洗墨硯處,名洗墨池。南宋時,曾一度改東坡樓爲橫山堂,不久,被四川制置司邵博毀去“橫山堂”額,複名清音亭,並著《清音亭記》,其中寫道:“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雲,寺南清音亭其最佳也。”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御史熊爵、州守郟鼎創建九峯書院於上,稱東坡書院。又在洗墨池右建亭,名洗墨池亭。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州守袁子讓重建,並寫《洗墨池亭記》。明天啓(1621—1627年)中,宦官魏忠賢當權,天下郡縣皆爲其建生祠,樂山官府即就書院地址改建魏閹生祠,但未竣工而魏閹伏誅,復改爲東坡樓,並塑東坡父子三人像於樓上。清道光(1821-1852年)中期,四川學政何紹基主考樂山,登凌雲寺曾撰一聯,對蘇軾兄弟讚揚備至,上聯是:“江上此臺高,問坡穎而還,千載讀書人幾個?”下聯是:“蜀中游跡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載酒我重來!”現東坡樓爲1980年重新改建,塑東坡像於樓下堂中,另在樓前臨崖處建清音亭。2001年,又大規模進行了整修,並整理收集了蘇東坡相關的碑刻、典章和字畫陳列於此。

東坡樓中有詩、有文、有楹聯,何紹基的一副楹聯令人難以忘懷,那上聯道:“江上此臺高,問坡潁而還,千載讀書人幾個”;下聯則是:“蜀中游跡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載酒我重來。”就此一聯,便勝過幾十篇歌頌凌雲寺和嘉州山水的對聯。以大名家寫大名人,其人其山其水,說它是嘉州第一聯,恐怕也不會有什麼人反對的吧。

東坡樓是歷代文人墨客最喜一遊的地方,到此面對丹山碧水,不免詩性大發,故詩文題刻極盛,其中尤以楹聯最爲勝出。如:江上此臺高,問坡穎而還,千載讀書人幾個;蜀中游跡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載酒我重來。 (何紹基)

覽數百里江山,就境界山光,此地儼黃樓赤壁;是第一流人物,論文章氣節,前身即白傅青蓮。 (佚名)

嬉笑怒罵皆文章,問當年所讀何書, 筆底江山助磅礴; 城郭人民幾代謝,勝地此清遊載酒,樓前風月自春秋。

東坡樓

樓下正堂有蘇東坡的塑像,一大把鬍鬚,是今人的作品。其傲骨嶙峋的神態,倒也不失東坡風姿。依嘉慶年間來致敬過的湖南名士陶澍先生的說法,那時東坡先生的形像是“少年無髯,與它處所刻畫有異。”是個少年哥兒。似乎當時塑像的民間藝人認可的,還是少年蘇東坡在凌雲山讀書的傳說。    

蘇軾書寫老師歐陽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楷書,遒勁有力。

出生於距峨眉山50餘公里的眉州人氏蘇軾,自幼受峨眉山的影響應該很深。雖沒有文字具體記載他出仕前的青少年時期是否親自登臨過峨眉,與峨眉山有什麼故事,但他地處川西平原的家鄉,在一次次雨過天晴時,人們在舉目之間,“秀拔五嶽”的峨眉山影就會映入眼簾。每當此時,峨眉仙山依稀的山影,總能激起少年蘇軾無盡的想象,甚至從成長的感情經歷講,峨眉山就是其家鄉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峨眉山在其性情的陶冶和才情的涵養方面,產生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這個版本的楚頌帖最後是東坡居士軾書,計有109個字。還有一個版本,104個字: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慾。誓將歸老,殆是前緣。王逸少雲:我卒當以樂死,殆非虛言。我性好種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陽羨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頌,吾園若成,當作一亭,名之曰楚頌。元豐七年十月二日書。從書法上看,這個石刻上的書法不似蘇軾真跡。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裏這樣寫到:  自長江逆流而上,經漢口,過名滿天下的三峽,便進入了中國西南的一大省份——四川,再沿江上行,過重慶,直到水源,便可看見一尊大石佛,其高三百六十英尺,是由江邊一個懸崖峭壁雕刻而成。在此四川省西部的邊界,在雄偉高聳的峨眉山麓,就是樂山,當年在蘇東坡時名爲嘉州,岷江就在此處流入長江。岷江自大西北原始部落聚居的山嶺上,洶湧澎湃奔流而至,與來自峨眉的另一河流匯合後,直向樂山的大石佛奔騰而來……

出自宋詩人蘇軾的《送淵師歸徑山》

我昔嘗爲徑山客,至今詩筆餘山色。師住此山三十年,妙語應須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雲蒸,飛蚊猛捷如花鷹。羨師方丈冰雪冷,蘭膏不動長明燈。

山中故人知我至,爭來問訊今何似。爲言百事不如人,兩眼猶能書細字。

(徑山夏無蚊。餘舊詩云:問龍乞水歸洗眼,欲看細字銷殘年。)

在千年萬古爲陰雲封閉的峨眉山的陰影中,在樂山以北大約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城,在中國文學史上,這座小鎮以當地一個傑出的文學世家出了名。這一家便是蘇家,亦即人所周知的三蘇。父親蘇洵,生有二子,長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次子蘇轍,字子由,父子三人佔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林語堂先生的這段文字,已將蘇軾的成長環境介紹得非常清楚。在這以峨眉山和凌雲大佛爲標誌的、充滿人文氣息的環境中,青少年的蘇軾蘊積着才情,陶冶着性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