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史稿》中载:“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厘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
最是饱受争议的清朝皇帝
雍正帝,毋庸置疑,乃是清代皇帝中受争议最多的一位。不仅因其因13年的皇帝生涯中,以强硬残酷的政治手腕遏制了官场腐败,大胆改革、推行新政。这些举措极为有效地扭转了清朝多年官场腐败、政治荒废的局面。
可见,雍正帝确是清朝最勤勉的一位皇帝,同样称得上清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然而,在后人的印象中,过多流传的却是雍正帝改诏夺位、弑兄杀弟以及猝死、建陵等一系列的故事。所有这一切,可谓是给了人们太多的遐想空间。
事实上,在雍正皇帝继位后,之所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不好的名声,究其根本,仍是在于其吏治过于苛刻。时至今日,他篡位夺权的说法,亦是种种证据证明乃是无稽之谈。
然而,对于死亡之谜,却是至今也没有定论,更多许多人一致认为:只有打开陵墓才能得出真相。
尽管雍正帝陵墓如今保持完好,但鲜为人知的是,早1980年,考古专家们便已经对雍正的陵墓进行过了一次发掘,只是刚开始就停止了。这又是为何呢?
“雍正金头之谜”能否得解
1980年的4月8日,《北京晚报》曾发出了一条新闻:“雍正的泰陵在清理发掘之中,证实没有被盗,现在正在破土动工,金头之谜即将解开……”
这个消息很快便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因为人们急切盼望着,这长期以来的“雍正金头之谜”将会得到彻底的澄清。
这“金头之谜”也仅仅是一个民间传说。
在位期间的雍正制造了很多起“文字狱”,其中有一个叫吕留良的人,便因此而涉及其中。案发时,此人已死,却免不了被开棺焚尸的对待。
而当时的吕家更是满门遭害,唯有一个女孩因不在家而幸免于难,此人便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
吕四娘为了报灭门之仇,于是隐姓埋名,苦练武功,最终更是如愿杀了雍正,还成功带走了他的头颅。
这在当时的清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也被很多人都认为是雍正之死的真相。因此,据说在雍正皇帝死后,因其尸身不全,所以在下葬时便为他打造了一颗假的、纯金的头颅。
众所周知,清朝皇家的陵墓有两处,一处为清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市。清朝的康熙帝、乾隆帝以及慈禧太后等人皆是葬在此处,而另一处则是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雍正帝葬在了此处。
事实证明,雍正帝葬在清西陵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因为民国大盗孙殿英曾盗取清代皇陵,整个清东陵无一幸免。
挖到一半,为何停下
等到1975年时,政府决定修建清东陵。可当时的清东陵早就被孙殿英洗劫一空,所以许多人开始借此鼓吹,想要挖掘雍正帝的泰陵,以证实雍正皇帝死亡之谜为由。
彼时,明确规定,若是未经破坏的古代帝王陵,是禁止考古发掘的。
然而,在清东陵修理没有几天的时候,便有人坚持说在泰陵发现盗洞,乃是被盗过的。
一时间,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说泰陵已经被盗,应该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终于在1980年的时候,相关部门决定了对泰陵进行抢救性挖掘。
这无疑是让许多人兴奋不已的,因为雍正帝藏匿了百年的秘密就要被揭开了。
因此,当时所有的考古界专家都为此聚集了起来,许多媒体平台也纷纷报道此事。
彼时,约定好的挖掘泰陵的时间,由考古队携带着工具从盗洞下去,准备打开泰陵。然而,当考古队刚刚挖掘到了地下两米时,这个盗洞却是消失了。
这直接证明了,当时这个陵墓只是被盗了一半,盗贼并没有进入里面,可见泰陵还是完好无损的。
最终,经过了向上级的报告,证实了这个墓穴并没有被盗。
这个消息一出,自然引起了文物局的重视,并且要求,立即停止对泰陵的考古发掘和将已经开挖的部分回填、封堵盗洞。
这一次的考古发掘,从启动到叫停的过程,也仅仅历时三天。
小结
也正是这次的紧急叫停,才得以使得泰陵至今保存完好。若是一旦出土了陵墓中的文物,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恐怕很难保证对出土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
参考资料:《清史稿》、《北京晚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