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史稿》中載:“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睏。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爲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
最是飽受爭議的清朝皇帝
雍正帝,毋庸置疑,乃是清代皇帝中受爭議最多的一位。不僅因其因13年的皇帝生涯中,以強硬殘酷的政治手腕遏制了官場腐敗,大膽改革、推行新政。這些舉措極爲有效地扭轉了清朝多年官場腐敗、政治荒廢的局面。
可見,雍正帝確是清朝最勤勉的一位皇帝,同樣稱得上清朝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然而,在後人的印象中,過多流傳的卻是雍正帝改詔奪位、弒兄殺弟以及猝死、建陵等一系列的故事。所有這一切,可謂是給了人們太多的遐想空間。
事實上,在雍正皇帝繼位後,之所以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不好的名聲,究其根本,仍是在於其吏治過於苛刻。時至今日,他篡位奪權的說法,亦是種種證據證明乃是無稽之談。
然而,對於死亡之謎,卻是至今也沒有定論,更多許多人一致認爲:只有打開陵墓才能得出真相。
儘管雍正帝陵墓如今保持完好,但鮮爲人知的是,早1980年,考古專家們便已經對雍正的陵墓進行過了一次發掘,只是剛開始就停止了。這又是爲何呢?
“雍正金頭之謎”能否得解
1980年的4月8日,《北京晚報》曾發出了一條新聞:“雍正的泰陵在清理發掘之中,證實沒有被盜,現在正在破土動工,金頭之謎即將解開……”
這個消息很快便在社會上傳播開來,因爲人們急切盼望着,這長期以來的“雍正金頭之謎”將會得到徹底的澄清。
這“金頭之謎”也僅僅是一個民間傳說。
在位期間的雍正製造了很多起“文字獄”,其中有一個叫呂留良的人,便因此而涉及其中。案發時,此人已死,卻免不了被開棺焚屍的對待。
而當時的呂家更是滿門遭害,唯有一個女孩因不在家而倖免於難,此人便是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
呂四娘爲了報滅門之仇,於是隱姓埋名,苦練武功,最終更是如願殺了雍正,還成功帶走了他的頭顱。
這在當時的清朝是一個廣爲流傳的故事,也被很多人都認爲是雍正之死的真相。因此,據說在雍正皇帝死後,因其屍身不全,所以在下葬時便爲他打造了一顆假的、純金的頭顱。
衆所周知,清朝皇家的陵墓有兩處,一處爲清東陵,在河北省遵化市。清朝的康熙帝、乾隆帝以及慈禧太后等人皆是葬在此處,而另一處則是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雍正帝葬在了此處。
事實證明,雍正帝葬在清西陵是一個十分明智的選擇,因爲民國大盜孫殿英曾盜取清代皇陵,整個清東陵無一倖免。
挖到一半,爲何停下
等到1975年時,政府決定修建清東陵。可當時的清東陵早就被孫殿英洗劫一空,所以許多人開始藉此鼓吹,想要挖掘雍正帝的泰陵,以證實雍正皇帝死亡之謎爲由。
彼時,明確規定,若是未經破壞的古代帝王陵,是禁止考古發掘的。
然而,在清東陵修理沒有幾天的時候,便有人堅持說在泰陵發現盜洞,乃是被盜過的。
一時間,許多專家學者也開始說泰陵已經被盜,應該對其進行搶救性挖掘。終於在1980年的時候,相關部門決定了對泰陵進行搶救性挖掘。
這無疑是讓許多人興奮不已的,因爲雍正帝藏匿了百年的祕密就要被揭開了。
因此,當時所有的考古界專家都爲此聚集了起來,許多媒體平臺也紛紛報道此事。
彼時,約定好的挖掘泰陵的時間,由考古隊攜帶着工具從盜洞下去,準備打開泰陵。然而,當考古隊剛剛挖掘到了地下兩米時,這個盜洞卻是消失了。
這直接證明了,當時這個陵墓只是被盜了一半,盜賊並沒有進入裏面,可見泰陵還是完好無損的。
最終,經過了向上級的報告,證實了這個墓穴並沒有被盜。
這個消息一出,自然引起了文物局的重視,並且要求,立即停止對泰陵的考古發掘和將已經開挖的部分回填、封堵盜洞。
這一次的考古發掘,從啓動到叫停的過程,也僅僅歷時三天。
小結
也正是這次的緊急叫停,才得以使得泰陵至今保存完好。若是一旦出土了陵墓中的文物,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恐怕很難保證對出土文物進行妥善的保護。
參考資料:《清史稿》、《北京晚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