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丽娜介绍,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走进医院进行心理咨询,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人避免发展为重症心理疾病。刘青在家长的陪同下,在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找到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丽娜。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昊骞 孙梦媛 济南报道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丽娜介绍,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走进医院进行心理咨询,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人避免发展为重症心理疾病。

各种压力让花季少女患上了抑郁症

凌晨2点,刘青(化名)在黑暗的卧室里睁着眼。

这名女大学生,在复读那一年睡眠就有些问题。复读时,由于觉得学校氛围过于压抑,她就自己在家学习,那一年几乎没怎么出过门。加之学业压力,情绪一直提不起来,偶尔也会失眠。

直到得知被录取,对学业的担忧继而转为对大学新生活的恐惧,“我怎么在食堂买饭?”“怎么洗澡?”“我和同学们都不认识,应该怎么相处呢?”……

一系列问题如风暴般在头脑中呼啸。渐渐地,刘青对各种事物都失去了兴趣,自卑、失眠。刚开始还只是入睡困难,后来几乎整夜睡不着。

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刘青在家长的陪同下,在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找到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丽娜。

大半年药物和心理治疗,她临床痊愈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刘青不再畏惧大学的新生活。只是,开学之后,她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人际交往难题。

“那时候,我和宿舍里的两个同学关系不好,其中一个可以说是很不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刘青说,在学校并没有关系要好的同学,“看着别人都三三两两的,都有‘伴儿’,可我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做所有事……”

王丽娜和刘青约定的治疗时间是每周一次。起初,小姑娘都按时前来,但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她一直没来找王丽娜。

直到考试结束后,刘青父亲带着她再次踏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大门。“王大夫,孩子这次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

在与刘青的交谈中,王丽娜发现刘青的病情加重了。她极度想在期末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但越是在乎,越是紧张,成绩越是不如意,进而抑郁和焦虑症状也在加重。

幸运的是,又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刘青在大一下学期快要结束时,抑郁和焦虑症状渐渐减轻。大二时几乎两三个月接受一次治疗即可。如今,她在学校交了朋友,加入了社团等组织,学习成绩也提升了。

至此,刘青达到了临床痊愈的标准,没有任何心理疾病相关的症状。

女性抑郁症患病率是男性的1.5倍

“像刘青这样症状比较多的患者还是少数。”王丽娜介绍,刘青通过大半年的中等剂量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才达到了临床痊愈。而大多数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以一般心理问题居多。

王丽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为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一般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恋爱关系、入学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的。这样的同学占到前来咨询的大学生数量的2/3。而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只占到了总体咨询大学生人数的1/3。”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来诊的存在严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比率在降低。王丽娜认为,这得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

“来访的大学生中,心理疾病占比最多的就是抑郁症和焦虑症,能占到所有心理疾病的一半以上,尤其是抑郁症。”王丽娜指出,目前山东省最新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是2015年调查的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常见精神障碍患病率中,因为情绪导致的心境障碍(如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如焦虑症)分别达到了4.76%、4.3%,是所有精神障碍原因的第二位、第三位。

在性别分布方面,女性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高于男性,其中女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4.09%)是男性(2.74%)的1.5倍。

那么,大学生应该怎样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王丽娜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建议大学生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且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果心情不好,可以通过运动30分钟以上、写日记、喊山等方式进行宣泄,也可以向好朋友或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感觉心理压力过大,可以自己尝试开口大笑,也可以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方式减压。

相关链接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