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臨牀心理一病區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王麗娜介紹,隨着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再諱疾忌醫,而是主動走進醫院進行心理諮詢,從而使得相當一部分人避免發展爲重症心理疾病。劉青在家長的陪同下,在上大學前的那個暑假,找到了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臨牀心理一病區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王麗娜。

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董昊騫 孫夢媛 濟南報道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諧音即爲"我愛我",提醒大學生"珍惜生命,關愛自己"。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臨牀心理一病區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王麗娜介紹,隨着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再諱疾忌醫,而是主動走進醫院進行心理諮詢,從而使得相當一部分人避免發展爲重症心理疾病。

各種壓力讓花季少女患上了抑鬱症

凌晨2點,劉青(化名)在黑暗的臥室裏睜着眼。

這名女大學生,在復讀那一年睡眠就有些問題。復讀時,由於覺得學校氛圍過於壓抑,她就自己在家學習,那一年幾乎沒怎麼出過門。加之學業壓力,情緒一直提不起來,偶爾也會失眠。

直到得知被錄取,對學業的擔憂繼而轉爲對大學新生活的恐懼,“我怎麼在食堂買飯?”“怎麼洗澡?”“我和同學們都不認識,應該怎麼相處呢?”……

一系列問題如風暴般在頭腦中呼嘯。漸漸地,劉青對各種事物都失去了興趣,自卑、失眠。剛開始還只是入睡困難,後來幾乎整夜睡不着。

意識到自己可能患上了抑鬱症。劉青在家長的陪同下,在上大學前的那個暑假,找到了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臨牀心理一病區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王麗娜。

大半年藥物和心理治療,她臨牀痊癒

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和心理治療,劉青不再畏懼大學的新生活。只是,開學之後,她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人際交往難題。

“那時候,我和宿舍裏的兩個同學關係不好,其中一個可以說是很不好。”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劉青說,在學校並沒有關係要好的同學,“看着別人都三三兩兩的,都有‘伴兒’,可我自己一個人喫飯、一個人上課、一個人做所有事……”

王麗娜和劉青約定的治療時間是每週一次。起初,小姑娘都按時前來,但期末考試前一個月,她一直沒來找王麗娜。

直到考試結束後,劉青父親帶着她再次踏入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的大門。“王大夫,孩子這次期末考試,三門不及格。”

在與劉青的交談中,王麗娜發現劉青的病情加重了。她極度想在期末考試中有一個好成績,但越是在乎,越是緊張,成績越是不如意,進而抑鬱和焦慮症狀也在加重。

幸運的是,又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療,劉青在大一下學期快要結束時,抑鬱和焦慮症狀漸漸減輕。大二時幾乎兩三個月接受一次治療即可。如今,她在學校交了朋友,加入了社團等組織,學習成績也提升了。

至此,劉青達到了臨牀痊癒的標準,沒有任何心理疾病相關的症狀。

女性抑鬱症患病率是男性的1.5倍

“像劉青這樣症狀比較多的患者還是少數。”王麗娜介紹,劉青通過大半年的中等劑量抗抑鬱藥物和心理治療才達到了臨牀痊癒。而大多數前來進行心理諮詢的大學生,以一般心理問題居多。

王麗娜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爲一般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一般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學生們的學習壓力、戀愛關係、入學環境適應、人際交往等方面產生的。這樣的同學佔到前來諮詢的大學生數量的2/3。而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只佔到了總體諮詢大學生人數的1/3。”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來診的存在嚴重心理疾病的大學生比率在降低。王麗娜認爲,這得益於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

“來訪的大學生中,心理疾病佔比最多的就是抑鬱症和焦慮症,能佔到所有心理疾病的一半以上,尤其是抑鬱症。”王麗娜指出,目前山東省最新的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是2015年調查的數據。數據顯示,2015年山東省18歲及以上人羣常見精神障礙患病率中,因爲情緒導致的心境障礙(如抑鬱症)和焦慮障礙(如焦慮症)分別達到了4.76%、4.3%,是所有精神障礙原因的第二位、第三位。

在性別分佈方面,女性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患病率高於男性,其中女性抑鬱障礙的患病率(4.09%)是男性(2.74%)的1.5倍。

那麼,大學生應該怎樣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

王麗娜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建議大學生做好時間管理,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並且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如果心情不好,可以通過運動30分鐘以上、寫日記、喊山等方式進行宣泄,也可以向好朋友或親近的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感覺心理壓力過大,可以自己嘗試開口大笑,也可以通過深呼吸、肌肉放鬆等方式減壓。

相關鏈接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瞭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是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