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她試着讓女兒分房,過程很順利,孩子沒怎麼哭鬧很快就接受了,可有天她輕手輕腳走到女兒房間,聽見女兒對娃娃說:“我不要和媽媽睡,媽媽也不喜歡我。有的家庭就算想分房也沒有獨立的房間給孩子睡。

身邊好多朋友的小孩都和牛牛差不多大,我還在享受着和牛牛的親子共眠時光,其他朋友卻已經把孩子的

幾乎每晚都要上演一場“媽媽再愛我一次”的催淚大戲,即使運氣好等娃睡着後功成身退,半夜孩子哭鬧也必須及時安撫、哄睡,一晚上甚至要在兩個房間來回穿梭好幾次,彷彿回到了生娃的頭一年,簡直令人崩潰。


問她們爲何要急着“分房”?她們的焦慮從回答上就能清楚地被感受到。

可能是被一些不負責任的文章誤導了,所以急着分房,結果孩子天天晚上哭,對大家而言都是種折磨。

這些帶着“嚇唬”性質的文章的說法其實很站不住腳。

關於不分房是否會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問題,世界著名的美國兒童睡眠研究專家James J. McKenna是這麼說的:

意思是說,在親子關係是正常而健康的前提下,暫時的“未分房”並不會導致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發育出現問題。


這和使用

一位朋友表示,四歲半的女兒一直都很乖很省心。可是在堅持了兩天的分房後,女兒變得十分粘人,白天像考拉一樣長時間掛在媽媽身上不下來。

另一個媽媽則表示,考慮到哥哥已經快五歲了,加上房間實在擁擠,家裏也有一個空房間,就嘗試了三天的分房,原本和弟弟相處友好的哥哥卻變得很愛“小題大做”,甚至會故意把弟弟的奶瓶打翻在地。

安全感受挫的孩子會通過粘人來補償自己的安全感,或者故意搗亂反覆試探、確認父母是否還愛自己。


還有一個分房失敗的媽媽分享自己的經歷。

去年她試着讓女兒分房,過程很順利,孩子沒怎麼哭鬧很快就接受了,可有天她輕手輕腳走到女兒房間,聽見女兒對娃娃說:“我不要和媽媽睡,媽媽也不喜歡我。”

聽到這句話後,她非常後悔,一時間不知道該狠心繼續,還是把女兒抱回身旁繼續和自己睡……

雖然暫時的不分房不會影響孩子身心發育,但孩子終究是要自己睡。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

有的家庭就算想分房也沒有獨立的房間給孩子睡;

每個孩子的性格也有很大差異,有的孩子就是更加敏感、粘人,那麼分房的時間就會比獨立性強一點的孩子更晚。

所以分房的時間是考慮到各種因素綜合決定的,無法搞“一刀切”。

在決定分房前,最好問問自己爲什麼要分房?是我們認爲孩子已經長大了,需要自己的隱私空間,還是說因爲對那些所謂的“人格障礙、性早熟”感到害怕而被迫分房?

如果是因爲害怕選擇分房,那還是不要着急,這種被迫分房對大人和孩子而言都會很折磨;

如果是認爲孩子大了,給他一個獨立的空間比較好,也要再看看孩子的接受度如何。


孩子的接受度有時候能從他們的行爲和語言上判斷。採訪了兩個順利分房且預後也很理想的媽媽,她們是這樣捕捉到孩子的分房訊號的:

每個孩子不一樣,但假如你意識到“現在可以試一試”,就可以趁機把分房的概念和意義慢慢輸入進他們的小腦袋。

當孩子同意分房後,一些小技巧可以輔助孩子順利分房。

被單的圖案、牆紙的顏色、檯燈的形狀等,在能力範圍內都可以讓孩子挑選、決定,強化自己是主人翁的概念。

分房前,白天也可以常常讓孩子在他的房間玩,可以準備一個分房日曆,每天撕下一頁,告訴孩子撕到某一頁就要分房了,讓他們對即將到來的分房產生一點小期待。

可以是像過生日那樣備好蛋糕,也可以是全家歡呼鼓掌送給孩子一個分房禮物,重點是讓孩子感覺: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我又長大啦!

可以是玩偶、可以是熟悉的枕頭、也可以是媽媽的衣物,它們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熟悉的感覺,能有效減輕孤獨和恐懼感。

要讓孩子覺得除了不在父母身邊睡覺,一切都是一樣的,爸媽依然愛着自己,而不是讓孩子覺得分房後父母的陪伴急劇減少,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最後,我認爲分房最重要的一點是,即使孩子同意分房了,也會有反悔的時候,他們可能半夜起來敲門、哭鬧,或者鬧着要回來睡,這都是很正常的,孩子的進步總是會伴隨着倒退。

雖然半夜被吵醒的確很難受,但大人要控制情緒,盡力安撫、陪伴,而不是冷漠、斥責、貶低孩子,這隻會讓他們更加不願意分房。

總之,分房是孩子繼斷奶後的又一次進步,它應該是讓孩子感到自豪的回憶,而不是帶給孩子一種被父母拋棄的感受。


如果孩子各方面都還沒準備好,那不妨像我一樣,抓緊時間好好珍惜這很快就會過去的親子共眠時光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