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养子刘封外,刘备还有另外两个儿子呢,可为什么偏偏就会把皇位传给刘禅呢。其实刘备除了刘禅以外,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二子刘封,但是这个儿子只是养子,并不是亲生的,其余还有三子刘理和四子刘永。

大家好,我们的唐服流云天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从三国鼎立时期来看,刘备可以说是最“草根”的一位了,虽然其也是汉朝的王室后裔,但是因为其父早亡,刘备早年只能与母亲二人靠着织席贩履相依为命。
而曹操的父亲虽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但是这曹腾可不是一般的宦官,他曾侍奉四代皇帝,还被汉桓帝授予侯位,而曹操本人在文化和武艺方面又有所造就,再凭借着自己有“后门”的优势,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最后一位的孙权虽然也是个人能力没得说,但是江东基业的基础,更多也都是其父孙坚和长兄孙策所创立,所以说孙权更有点“富二代”的意思。
由此,也就更加显出刘备能从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并最终成为三国鼎立之一,是有多么的不容易。但是,刘备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却被儿子刘禅给毁于一旦,多少也是让人有些惋惜。
刘备的创业史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磨难,好不容易的才终于忍辱负重的成为一国之君。其实刘备除了刘禅以外,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二子刘封,但是这个儿子只是养子,并不是亲生的,其余还有三子刘理和四子刘永。除了养子刘封外,刘备还有另外两个儿子呢,可为什么偏偏就会把皇位传给刘禅呢。
其实,这个道理也是很简单的,而刘禅本人也并非是像大家看到的历史那样,是毫无能力的。
但是,其中发生的两件事,确实也是让刘禅“不得翻身”。
其一就是著名的“乐不思蜀”。当蜀国被曹魏所灭后,司马昭将其连并蜀国其他朝臣一起虏到洛阳城,并封其为“安乐公”。刘禅作为一个降君,却不但未受到什么压制,反而被赏赐了很多的金钱和佣人,过得十分舒适。有一次,司马昭将全部原属于蜀国的官员召集宴请,正当喝得痛快的时候,司马昭突问“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由此,也就流传出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但是,换一个层面来看,刘禅可以说得上是头脑非常清醒,首先其作为降君,就算企图东山再起,那也首先要做到隐忍才行。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起到麻痹司马昭的作用,至少能换来个自身的周全。但是,刘禅的这句话流传到现在后,却被认为是昏庸和无能。
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因为刘禅的父亲刘备,当年也做过意思差不多的事情。刘备最开始也没有什么势力的,其先后曾投奔过公孙瓒、曹操和刘表等人。如果刘备锋芒毕露,必然会让人对其产生忌惮,恐怕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了。
第二点就是刘禅在抵御曹魏的征讨时,投降的速度实在太快,而且抵抗程度也十分有限。
按照实际来看,刘禅确实是曾先后拒绝过北地王刘谌和南中监军霍戈的请战的请求,还勒令姜维放下武器,向钟会的军队投降。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蜀国当时的实力确实十分有限,尤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对蜀国人才情况最大的诠释。而反观曹魏,无论军事实力,还是国家富裕程度,都不是蜀国可以比较的。而正是果断投降,才算是免蜀地百姓遭遇战火和伤亡。
前面两点也算是等于在给刘禅“平反”,可是就算是先不说刘禅能力如何,刘备也是有理由命刘禅继位的。
古代来说,宗法制一直就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而核心正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刘禅好歹也是长子,而且也没犯过什么错误,太子之位必然就是刘禅的。刘备一生以“仁义”行天下,肯定也不会违背传统。
另外,养子刘封确实不错,但终归是养子,而且其性格也是过于狂妄,不受刘备喜欢。比如当年关羽被围,刘封就是未能发兵救助,让刘备十分不满。还有一点就是,刘封也曾与孟达闹出过问题,致使孟达投靠曹魏。
后来,刘封又被孟达反戈一击,败走成都,诸葛亮担心刘封日后不好管理,最后建议刘备将其赐死。
再有剩下的两个儿子刘理和刘永则是实在年幼,而且废长立幼,有可能会造成兄弟相残的情况。
最终,刘禅顺理成章的继位了。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