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養子劉封外,劉備還有另外兩個兒子呢,可爲什麼偏偏就會把皇位傳給劉禪呢。其實劉備除了劉禪以外,還有三個兒子,分別是二子劉封,但是這個兒子只是養子,並不是親生的,其餘還有三子劉理和四子劉永。

大家好,我們的唐服流雲天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從三國鼎立時期來看,劉備可以說是最“草根”的一位了,雖然其也是漢朝的王室後裔,但是因爲其父早亡,劉備早年只能與母親二人靠着織蓆販履相依爲命。
而曹操的父親雖然是宦官曹騰的養子,但是這曹騰可不是一般的宦官,他曾侍奉四代皇帝,還被漢桓帝授予侯位,而曹操本人在文化和武藝方面又有所造就,再憑藉着自己有“後門”的優勢,最後“挾天子以令諸侯”。
最後一位的孫權雖然也是個人能力沒得說,但是江東基業的基礎,更多也都是其父孫堅和長兄孫策所創立,所以說孫權更有點“富二代”的意思。
由此,也就更加顯出劉備能從羣雄並起的東漢末年,建立起一支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並最終成爲三國鼎立之一,是有多麼的不容易。但是,劉備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卻被兒子劉禪給毀於一旦,多少也是讓人有些惋惜。
劉備的創業史可以說是充滿了曲折與磨難,好不容易的才終於忍辱負重的成爲一國之君。其實劉備除了劉禪以外,還有三個兒子,分別是二子劉封,但是這個兒子只是養子,並不是親生的,其餘還有三子劉理和四子劉永。除了養子劉封外,劉備還有另外兩個兒子呢,可爲什麼偏偏就會把皇位傳給劉禪呢。
其實,這個道理也是很簡單的,而劉禪本人也並非是像大家看到的歷史那樣,是毫無能力的。
但是,其中發生的兩件事,確實也是讓劉禪“不得翻身”。
其一就是著名的“樂不思蜀”。當蜀國被曹魏所滅後,司馬昭將其連並蜀國其他朝臣一起虜到洛陽城,並封其爲“安樂公”。劉禪作爲一個降君,卻不但未受到什麼壓制,反而被賞賜了很多的金錢和傭人,過得十分舒適。有一次,司馬昭將全部原屬於蜀國的官員召集宴請,正當喝得痛快的時候,司馬昭突問“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由此,也就流傳出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但是,換一個層面來看,劉禪可以說得上是頭腦非常清醒,首先其作爲降君,就算企圖東山再起,那也首先要做到隱忍纔行。因爲只有這樣,纔會起到麻痹司馬昭的作用,至少能換來個自身的周全。但是,劉禪的這句話流傳到現在後,卻被認爲是昏庸和無能。
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因爲劉禪的父親劉備,當年也做過意思差不多的事情。劉備最開始也沒有什麼勢力的,其先後曾投奔過公孫瓚、曹操和劉表等人。如果劉備鋒芒畢露,必然會讓人對其產生忌憚,恐怕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國鼎立了。
第二點就是劉禪在抵禦曹魏的征討時,投降的速度實在太快,而且抵抗程度也十分有限。
按照實際來看,劉禪確實是曾先後拒絕過北地王劉諶和南中監軍霍戈的請戰的請求,還勒令姜維放下武器,向鍾會的軍隊投降。
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蜀國當時的實力確實十分有限,尤其“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是對蜀國人才情況最大的詮釋。而反觀曹魏,無論軍事實力,還是國家富裕程度,都不是蜀國可以比較的。而正是果斷投降,纔算是免蜀地百姓遭遇戰火和傷亡。
前面兩點也算是等於在給劉禪“平反”,可是就算是先不說劉禪能力如何,劉備也是有理由命劉禪繼位的。
古代來說,宗法制一直就是封建社會的主要制度,而核心正是嫡長子繼承製。而劉禪好歹也是長子,而且也沒犯過什麼錯誤,太子之位必然就是劉禪的。劉備一生以“仁義”行天下,肯定也不會違背傳統。
另外,養子劉封確實不錯,但終歸是養子,而且其性格也是過於狂妄,不受劉備喜歡。比如當年關羽被圍,劉封就是未能發兵救助,讓劉備十分不滿。還有一點就是,劉封也曾與孟達鬧出過問題,致使孟達投靠曹魏。
後來,劉封又被孟達反戈一擊,敗走成都,諸葛亮擔心劉封日後不好管理,最後建議劉備將其賜死。
再有剩下的兩個兒子劉理和劉永則是實在年幼,而且廢長立幼,有可能會造成兄弟相殘的情況。
最終,劉禪順理成章的繼位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