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上映10年,估计是国产电影中被讨论得最多的一部电影。除了影视评论方面,在时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也经常能看到有人套用子弹中的台词。说实话,虽然我个人非常喜欢姜文导演和子弹,但这种过度解读多少让电影被粗暴地肢解,久而久之,大家都喜欢带着解构的目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这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是否有点偏离了电影本身呢?

蒋勋老师在解读《红楼梦》中说,他不推荐读者一开始读一本书就去看别人的解读和所谓的隐喻揭露,一旦某些人的解读不那么客观,新读者受影响之后要改过来很难。而且如果经常这样带着所谓解构的目光去读书,很容易丧失读书本身的乐趣。这个世界功利的事已经够多了,不要连读书和看电影也得如此。

关于观众对子弹的解读,姜文导演在一次访谈中说:解读电影并没什么问题,不过我注意到大家的解读好像只集中在政治方面,这反应了我们这个国家的人目前太狭隘了。艺术本身是高于政治的,大家眼界要开阔一些,不要只停留在一些功利的层次。

子弹飞从上映以来就好评如潮,口碑票房双丰收。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姜文不再多拍几部类似的电影,既挣钱又能保护羽毛,何乐不为?

姜文导演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子弹其实是一个很套路和简单的电影,说到底就是一个英雄打倒恶霸的故事,只不过中间掺了大牌明星、美女、喜剧、动作,再加上姜文特色式的台词和剪辑,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这么一部上映10年还牛逼哄哄的电影。当然姜文说这个话有点吹牛逼的成分,观众会说要真这么简单有本事你再拍一部啊?民国三部曲的后面两部,《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口碑反响都一般。

那姜文现在到底是江郎才尽,拍不出子弹这样的电影?还是确实不想拍呢?

我个人认为两者都有。先说前者,举一个姜文自己说过例子:他们家的猫在绝育之前非常闹腾,在家里天天上蹿下跳,吵得人睡不着觉,就差把屋顶掀了。后来绝育了,荷尔蒙分泌下降,也就老实了。这个例子有两层意思:第一,姜文本人确实年纪大了,荷尔蒙也没以前旺盛,那自然会影响他的创作热情;第二,阉割,这跟整个大环境有关,创作者能触及的空间在收紧。

再来说后者,我本人特别喜欢窦唯的一首歌,《无地自容》,这首歌创作于1991年黑豹乐队时期。但据窦唯表示,他并不喜欢这首歌。同样,姜文对于子弹,态度也是类似的。

那为什么这些人会对自己曾经创作出的被大众认可的作品不屑一顾呢?我来试着理解一些他们的心态。首先,子弹中含有比较能抓住人眼球的元素:暴力、喜剧、美女、段子甚至是玩腐。这些商业化的东西都能加大观影乐趣,可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一种阻碍。比如现在要求我写一篇文章,必须含有网络流行词语,“卧槽”,“惊了”,“凉了”,这些词都毫无疑问可以快速增加阅读量。可在一旦插入这些语气词后,我的内容也必须变得猎奇,那自然如果想通过文字来表达思考就会受限。因此写出这样的文字除了赚几个小钱之外,对我并没有其他作用。

其次,姜文,陈凯歌,张艺谋这些成名于上个世纪的导演在今天电影市场商业化的背景之下,如果也和年轻导演一样为了追逐票房去拍电影,那一来掉自己的身价;二来如果连他们这种功成名就的导演都不去开拓新的路子,那后面年轻人的路更加会越走越窄。所以,尽管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姜文的《一步之遥》毁大于誉。但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的。没有《英雄》,内地电影市场化肯定要推后,在海外的影响力更加式微;《无极》中的诸多拍摄技术手段,跨国团队合作,都为后面的人铺了路;没有《一步之遥》,我们想在电影中看到歌舞场景会更难。

所以,尽管这些电影在当时或许不那么受待见,但由于导演确是在真心拍电影,至少为后来的人留下了不少经验。如果真是去拍一个比较普通的电影,以上三位导演的水准都还是有的。近年来的《影》、《邪不压正》、《妖猫转》,哪一部不是水准之上的电影,至少我个人都是很喜欢的。尽管没了年轻时的创作热情,但时间沉淀下来的创作功底以及态度让这些电影的完成度都非常高,加上熟悉的导演个人化元素。总会恍然间看到了以前作品的影子,个中之妙,唯有观影才能发现,文字难以详说。

回到题目,子弹上映10年,如何评价?其实也没啥说的,大家对导演宽容一些就好。捧得越高,摔得越惨,没有必要把子弹,更没有必要把姜文置于神坛之上。这是一部好电影,但也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