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上映10年,估計是國產電影中被討論得最多的一部電影。除了影視評論方面,在時事,政治,經濟等領域也經常能看到有人套用子彈中的臺詞。說實話,雖然我個人非常喜歡姜文導演和子彈,但這種過度解讀多少讓電影被粗暴地肢解,久而久之,大家都喜歡帶着解構的目光去看待這部電影。這當然沒什麼問題,但是否有點偏離了電影本身呢?

蔣勳老師在解讀《紅樓夢》中說,他不推薦讀者一開始讀一本書就去看別人的解讀和所謂的隱喻揭露,一旦某些人的解讀不那麼客觀,新讀者受影響之後要改過來很難。而且如果經常這樣帶着所謂解構的目光去讀書,很容易喪失讀書本身的樂趣。這個世界功利的事已經夠多了,不要連讀書和看電影也得如此。

關於觀衆對子彈的解讀,姜文導演在一次訪談中說:解讀電影並沒什麼問題,不過我注意到大家的解讀好像只集中在政治方面,這反應了我們這個國家的人目前太狹隘了。藝術本身是高於政治的,大家眼界要開闊一些,不要只停留在一些功利的層次。

子彈飛從上映以來就好評如潮,口碑票房雙豐收。我一直很奇怪爲什麼姜文不再多拍幾部類似的電影,既掙錢又能保護羽毛,何樂不爲?

姜文導演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子彈其實是一個很套路和簡單的電影,說到底就是一個英雄打倒惡霸的故事,只不過中間摻了大牌明星、美女、喜劇、動作,再加上姜文特色式的臺詞和剪輯,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這麼一部上映10年還牛逼哄哄的電影。當然姜文說這個話有點吹牛逼的成分,觀衆會說要真這麼簡單有本事你再拍一部啊?民國三部曲的後面兩部,《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口碑反響都一般。

那姜文現在到底是江郎才盡,拍不出子彈這樣的電影?還是確實不想拍呢?

我個人認爲兩者都有。先說前者,舉一個姜文自己說過例子:他們家的貓在絕育之前非常鬧騰,在家裏天天上躥下跳,吵得人睡不着覺,就差把屋頂掀了。後來絕育了,荷爾蒙分泌下降,也就老實了。這個例子有兩層意思:第一,姜文本人確實年紀大了,荷爾蒙也沒以前旺盛,那自然會影響他的創作熱情;第二,閹割,這跟整個大環境有關,創作者能觸及的空間在收緊。

再來說後者,我本人特別喜歡竇唯的一首歌,《無地自容》,這首歌創作於1991年黑豹樂隊時期。但據竇唯表示,他並不喜歡這首歌。同樣,姜文對於子彈,態度也是類似的。

那爲什麼這些人會對自己曾經創作出的被大衆認可的作品不屑一顧呢?我來試着理解一些他們的心態。首先,子彈中含有比較能抓住人眼球的元素:暴力、喜劇、美女、段子甚至是玩腐。這些商業化的東西都能加大觀影樂趣,可對於創作者來說也是一種阻礙。比如現在要求我寫一篇文章,必須含有網絡流行詞語,“臥槽”,“驚了”,“涼了”,這些詞都毫無疑問可以快速增加閱讀量。可在一旦插入這些語氣詞後,我的內容也必須變得獵奇,那自然如果想通過文字來表達思考就會受限。因此寫出這樣的文字除了賺幾個小錢之外,對我並沒有其他作用。

其次,姜文,陳凱歌,張藝謀這些成名於上個世紀的導演在今天電影市場商業化的背景之下,如果也和年輕導演一樣爲了追逐票房去拍電影,那一來掉自己的身價;二來如果連他們這種功成名就的導演都不去開拓新的路子,那後面年輕人的路更加會越走越窄。所以,儘管張藝謀的《英雄》,陳凱歌的《無極》,姜文的《一步之遙》毀大於譽。但對於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肯定是利大於弊的。沒有《英雄》,內地電影市場化肯定要推後,在海外的影響力更加式微;《無極》中的諸多拍攝技術手段,跨國團隊合作,都爲後面的人鋪了路;沒有《一步之遙》,我們想在電影中看到歌舞場景會更難。

所以,儘管這些電影在當時或許不那麼受待見,但由於導演確是在真心拍電影,至少爲後來的人留下了不少經驗。如果真是去拍一個比較普通的電影,以上三位導演的水準都還是有的。近年來的《影》、《邪不壓正》、《妖貓轉》,哪一部不是水準之上的電影,至少我個人都是很喜歡的。儘管沒了年輕時的創作熱情,但時間沉澱下來的創作功底以及態度讓這些電影的完成度都非常高,加上熟悉的導演個人化元素。總會恍然間看到了以前作品的影子,箇中之妙,唯有觀影才能發現,文字難以詳說。

回到題目,子彈上映10年,如何評價?其實也沒啥說的,大家對導演寬容一些就好。捧得越高,摔得越慘,沒有必要把子彈,更沒有必要把姜文置於神壇之上。這是一部好電影,但也只是一部普通的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