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二戰時期的德國,依靠閃電戰橫掃歐洲,所向披靡。而同爲軸心國的日本,卻在亞太戰場上舉步維艱,他們爲何不學一學德國盟友的戰法呢?

其實不是不想學,是學不了。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日軍打造不出閃電戰所需要的能夠快速機動的裝甲部隊。
衆所周知,二戰德軍的閃電戰,是基於地面機動力量和空中打擊,以迅速、出其不意的方式直接撕開敵軍防禦線,切斷敵方補給線,並與其他傳統地面部隊完成對敵軍的合圍、夾擊的一種戰術學說。簡而言之就是放棄了一戰傳統的戰壕對峙戰法,轉而讓部隊採用快速機動的戰術,以期達到進攻的突然性以及局部優勢,核心內容就是一個“快”字。
但是,這些基礎是要建立在坦克、飛機等一大批現代化的機動設備的支持上。如果沒有它們所帶來的快速機動能力和強大的火力支持,閃電戰根本無從談起。

二戰時期的德軍,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這是其能夠在戰場上實現快速機動並所向披靡的最大保證。而建立這樣一支軍隊,是需要雄厚的工業實力做保證,因爲從坦克到摩托車,都是需要大量的金屬礦產原料以及強大的工業產能。
而這些維持閃擊戰的硬件條件,是當時的日本並不具備的。
二戰時期的日本雖然也已經躋身世界列強,但其工業基礎相對歐美國家,其實還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一來是日本的工業起步較晚,雖然日本基本能夠生產絕大多數的武器裝備,包括坦克裝甲車輛。但是由於作戰觀念、生產能力等原因,抗戰前中期日軍是很缺乏坦克兵器的,比如諾門罕之戰中,日軍裝甲兵器在數量質量上全面不如蘇軍。到了戰爭後期日本纔開始努力研發生產坦克,但是依然性能不好產量不足,和同時期的盟軍裝甲兵器無法相比。

二來是生產原料匱乏。就算造出來這麼多的坦克汽車,也沒有足夠的油料去供給部隊行動。所以,我們看到日軍不僅裝甲戰車部隊匱乏,就連運輸火炮的牽引工具都是馬匹,而不是用更加有力且快速的汽車。據統計,1937年,日軍在關內才部署了140臺輕中坦克。而且日本人對坦克的使用思路還是一戰時候那種步兵輔助玩法,壓根沒條件,也沒想到將坦克集合起來使用。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認爲。日本之所以不學德國用坦克進行“閃電戰”,是因爲他們沒有那麼多的坦克。
第二,沒有閃電戰的地形條件
當然了,日軍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模仿,因爲在亞洲戰場上,其所面對的敵人裝備水平較差,根本不需要打造德軍那般強大的武裝,就可以進行閃電戰。

比如說,日軍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可以進行偵擦、空襲、爲地面部隊掃清障礙。而日軍的戰車部隊,其實無論在速度還是火力上,都要遠超咱們。畢竟咱們當時更多的還是依靠兩隻腳,總還是跑不過輪子。
但是,當時中國乃至整個亞洲戰場的地形,並不適合大規模機械部隊的行進。尤其是在南方,多水網田地,甚至於山林沼澤,不僅坦克裝甲車開不過去,就連口徑較大,需要馬匹拖曳的重型火炮,有時候都得陷在泥沼中。部隊想要實現快速機動,只能靠雙腿,扔掉重火力,輕裝前進。即使是在地形較爲平坦的北方,由於基建差,公路少,很多地方其實也不適合坦克戰車這些裝備的機動展開。總而言之,想快也快不起來。
如果是太平洋戰場的那些小島上,那就更沒法用了,坦克也就只能在灘頭陣地當個移動炮臺。

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南昌會戰爲例。當時日軍抽調近百輛坦克,配合裝甲汽車,組成了一支較爲龐大的機械化部隊。雖然其對於戰役的最終取勝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此次南昌會戰中,日軍坦克部隊遭遇很多困難。
首先南昌地區以山地丘陵地形爲主,而且水網縱橫,日軍的坦克部隊需要不斷的跋山涉水,修路架橋。雖然日軍事先已經了工兵部隊跟隨,進行戰場的交通輔助。但當時日軍的工程機械設備有限,導致坦克部隊在實戰中出現多輛坦克渡河中,滑出橋樑,墜水沉沒等多種意外情況。
另外,日軍運氣真的不算好,南昌會戰期間,當地多發暴雨,導致許多低窪地大量積水,其深度甚至淹沒坦克。爲了保護這些鐵疙瘩,日軍坦克在夜間必須尋找高地停靠,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導致坦克分佈畢竟散亂。

與此同時,由於當地基建較差,沒有像樣的道路,日軍坦克能走的也都是土路。而暴雨以後,土路經過雨水沖刷,結果全部變成泥坑。
而坦克雖然是履帶式車輛,但在這種泥濘路上前進依然非常困難,發動機必須全速運轉,導致故障頻發,大量坦克因此掉隊。大大影響了作戰效率。
當然,補給也是一個大問題。日軍不像德國,一開始都玩兒坦克,他們缺乏機械化作戰的經驗。在泥濘中,輪式的汽車、裝甲汽車根本動彈不了,無法跟隨坦克作戰,最終只有坦克獨自前進,補給車隊全部被甩在後面。由於補給跟不上,日軍的裝甲部隊一度途中停留了兩天,以等待補給,這極大的拖延了部隊的行進速度,所謂閃擊戰,也就談不上了。

所以,閃電戰不是隨隨便便的就能模仿的,其需要自身國家工業實力的匹配以及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