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方面,中國接到了來自北朝鮮請求幫助的消息,爲了不再處於被動挨打的處境,中國毅然接受了朝鮮的請求,中國先後組織了大批中國人民抗美援朝志願軍去幫助朝鮮政府穩固政權,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進入朝鮮半島後,朝鮮一改昔日潰不成軍的作戰狀態,開始對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進行反擊,然而戰爭不是兒戲,想問問有沒有人關注過中國志願軍在整場戰爭中的死亡數據。首先,中國剛剛成立,和平的環境更有利於和平的發展,朝鮮戰爭大規模爆發前,中國和多方面交涉,進行勸阻,但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並不聽我國的勸告,把戰爭打到了中朝邊境,侵犯了我國領土,此時此刻,中國援助朝鮮不單單是爲了所謂維護世界和平了,而更加明白朝鮮失敗對中國意味着什麼。

剛成立的新中國呈現出一片百廢待興的情景,每個人都抱着極大的熱情在爲恢復社會生產秩序服務,只是此時發生的一件事情卻把人們驚醒,長達三年的朝鮮戰爭開始了。全世界都目不轉睛地看着這座半島上發生的事情,這場戰爭戰況之慘烈,不亞於剛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任何一場戰役,作戰雙方在這場戰爭中投入的軍火力量在近代世界戰爭史上也名列前茅,無數年輕士兵都永遠留在了朝鮮半島這片土地上。起初,南韓軍隊在朝鮮軍隊的迅猛攻勢下把很多領土和軍隊都拱手相送,朝鮮半島約90%的土地都落入了朝鮮政權之下,韓國迫於一路慘敗的現實只得向當時強大的美國求助,等待由麥克阿瑟帶領的美軍第十軍團登陸。
美國也被捲入朝鮮戰爭之後,朝鮮軍隊勝利的凱歌幾乎再也沒有響起,戰事失利成了家常便飯,美軍同朝鮮的作戰場地也越來越接近中國邊境,到了這時,中國依然在想着以和爲貴,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對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以談判代替對抗的勸說。然而美國向來狂妄自大,面對中國的多次警告也無動於衷,並在我國的邊境一帶開展了多次偵查行動。另一方面,中國接到了來自北朝鮮請求幫助的消息,爲了不再處於被動挨打的處境,中國毅然接受了朝鮮的請求,中國先後組織了大批中國人民抗美援朝志願軍去幫助朝鮮政府穩固政權,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進入朝鮮半島後,朝鮮一改昔日潰不成軍的作戰狀態,開始對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進行反擊,然而戰爭不是兒戲,想問問有沒有人關注過中國志願軍在整場戰爭中的死亡數據?
在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的軍事武裝設備是十分領先中國的,根據美國工業發展情況能明顯看出。首先,美國當時的工業發展位於世界領先地位,在海,空,陸軍這三軍的武器裝備的生產速度都是非常優秀的,二戰時美國就領先各國建造出航母,然而我國的航母技術非常匱乏,想要建造航母在當時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當時美方一個軍就配備1500多種型號的火炮,而我國一個軍只能擁有300多門火炮,軍事火力遠遠弱於美國。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二戰後初步發展階段,全國各地都處於戰後的停滯階段,其次,火炮技術是明顯落後美國的,進行原料採集及產品加工製造時都呈現非常緩慢的狀態,抗美援朝時後勤保障成爲志願軍當時面臨的一大難題,說到底就是運輸設施不完善,最大的因素在於工業技術的落後,後勤物資未及時輸送給志願軍,導致志願軍只能“單槍匹馬”應對敵方,這場戰役可見是十分難打的。但我國志願軍戰士始終保持着堅決抵禦外敵,誓死保衛本國及鄰國領土安全的革命意識,將美軍勢力一次又一次打擊掉。
在朝鮮、中國、蘇聯;韓國、聯合國軍參與的朝鮮戰爭期間,中國志願軍包括空軍和炮兵在內,總共先後投入的總兵力達近190萬,可除了這一點,志願軍無論是在武器裝備,人員的技能水平,食物、支援等都無法和美國相提並論。然而在諸多不利的情況中,我國爲什麼還堅決援助朝鮮加入這場戰爭?
首先,中國剛剛成立,和平的環境更有利於和平的發展,朝鮮戰爭大規模爆發前,中國和多方面交涉,進行勸阻,但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並不聽我國的勸告,把戰爭打到了中朝邊境,侵犯了我國領土,此時此刻,中國援助朝鮮不單單是爲了所謂維護世界和平了,而更加明白朝鮮失敗對中國意味着什麼。第二,如果朝鮮失敗,一直跟隨美國的韓國,對於美國來說就是繼續稱霸世界的跳板。在如此緊迫的情形下,中國立刻組建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一起抵抗美帝侵略者。朝鮮戰爭最後美國戰敗,但參戰的每個國家,每支軍隊,無論是中朝聯軍,還是聯合國軍,都失去了大量可爲國家發展做出貢獻的青壯年。
在朝鮮戰爭結束幾十年後,參戰各國都對參與戰爭的死亡人數做了詳細的考證並統計,各國統計出的數據偏差都較小。其中美國軍隊死亡人數大約達到了5.5萬人,人們認爲這個數字還缺乏真實性,就憑美國當時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優越的武器裝備,這個死亡數據多得有些離譜了。中國志願軍死亡人數大約快到19萬人,這個數字就有很大的說服力。從物資、人員、武器裝備和作戰環境等方面對兩軍進行比較,這兩個死亡數據看起來就合理了很多。初始數據15萬是在戰場上犧牲的志願軍人數總和,在統計工作越來越細緻的情況下,對在戰場下接受治療時犧牲的志願軍人數也做了數據統計,總共就有約19萬人在朝鮮戰爭中犧牲。
朝鮮戰爭初期,韓朝兩軍戰事激烈,朝鮮軍隊將韓國軍隊趕至釜山,使得韓國軍隊只能在僅剩10%的領土上瑟瑟發抖,韓國軍方選擇逃避自己戰事慘敗的事實,在戰事報告中存在着很多不嚴謹的傷亡數據,仁川登陸計劃實施後,始終懸於韓國軍方心口上的巨石才慢慢掉了下來,戰爭後期韓國爲滿足自己的私心,想讓美方給予更多的賠償,在傷亡報告中誇大講述傷亡數據,以表現他們己方的戰事損害是多麼嚴重。那時的韓國軍方的傷亡數據到底是怎樣的呢?根據韓國官方數據顯示,韓軍損傷還是比較慘烈的,韓軍在此次戰爭中的傷亡人數超過100萬,這是現存比較具有說服力的一個統計。
半個世紀前,韓國出版了一本記錄韓國軍隊戰爭事件的書籍,此書是在對朝鮮軍史、美陸海空軍戰史以及諸多重要軍隊高層領導的談話記錄或回憶錄等多方資料進行研究後再進行創作的,並對組成聯合國軍的各國戰損人數都做了詳細的記錄,可以說是羣“龍”之首的美國傷亡人數總共136937人,包括了死亡的25801人、負傷103284人以及失蹤人數7852人。其中中國志願軍被統計出的傷亡數據爲90萬,由十六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的傷亡人數則達到了409438人。這些數據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我們先暫時擱置,但我們可以從這一系列數據中得出的結論是,一場戰爭必然導致無數戰士受傷流血,這些讓人看得眼花的鉅額數字,背後是一條條已然逝去的生命,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
中方到底有多少士兵喪生在朝鮮半島,其實我們心裏都有一個數,由於戰場就是個大亂鬥局面,狀況百出,有些無法判斷士兵死活的情況下,數據難以更新,但是利用一些技術手段,給了一個數據作爲參考。在朝鮮戰場上,中國志願軍共18.3萬人埋骨他鄉,近年來我國專家不斷在覈實,數據越來越可信。其中有2.56萬人查無所蹤,戰後因傷致亡的有3.48萬人左右,直到現在我國都還在進行犧牲戰士的統計工作,不斷地尋找當年失蹤士兵的消息,力求給每一位志願軍極其家屬一個交代。
在朝鮮戰場這場多個國家參與的對戰中,交戰雙方炮火激烈,以近距離肉搏爲主,屍橫遍野,滿目蒼夷,那麼,問題來了,犧牲的士兵要怎麼處理呢?隨着戰爭的發展,死亡人數不斷增加,我國搬運遺體的方式和工具都是比較落後的,且前方戰事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我軍在很多方面都缺人,後勤運輸方面更是如此,如果又派出大量士兵送遺體回國,不僅影響前線作戰,從而加重我軍的負擔。
當時情況實在特殊,所以志願軍最後作出決定,把在戰鬥中犧牲的士兵直接埋在戰場上,而團以上的領導遺體和一級戰鬥英雄,運輸回國,在戰場喪生的其他人,均就地埋葬,爲我國的建設做出貢獻的將士的遺體是不能被人侮辱的,當時受多方條件所限,選擇就地掩埋死者是最穩妥的辦法,是各方面權衡之下的產物。戰爭結束後,我國修建了佔地24萬平方米的抗美援朝烈士墓園,並且對修繕維護也很看中,每年都會定期撥款,希望能把革命英雄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