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歼-5战斗机的设计师陆孝鹏的指导下,南昌飞机设计室最终完成了开发任务。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越战,美军的飞行员在初期过分信任空空导弹的性能,而忽视了近身格斗,而北越方面的米格-17则在近身格斗上相比F-4、F-105等战斗机更要具有优势,让美军飞机在近身格斗上吃了亏,利用自身的机炮去战胜导弹为主的先进战机。

去过中国航空博物馆的朋友可能在那里看到过,在入口处有一架体格小巧的战斗机被固定成起飞的姿态,和周边的导弹或大小相同,但是和导弹发射车相比,却小了不少。不过其作为航空博物馆的标志,一直在大门口和各种装备在一起并列展览,而这架战斗机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歼-12战斗机。

歼-12战斗机开发的背景是1960年代。在此时期,我国首先失去了苏联方面给予的航空科技的援助,再加之空军方面通过对当时进行的第三次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我国边境的部分防空作战的实践总结出,即使当下战斗机获得了空空导弹,但是在空战中依旧不可避免的要近身格斗。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越战,美军的飞行员在初期过分信任空空导弹的性能,而忽视了近身格斗,而北越方面的米格-17则在近身格斗上相比F-4、F-105等战斗机更要具有优势,让美军飞机在近身格斗上吃了亏,利用自身的机炮去战胜导弹为主的先进战机。

转眼到国内,北越空军的米格-17,也就是和我国的歼-5战机类似,他们和美军的F-4等战机在技术上存在着巨大差距,但是北越空军所取得的战果,让我国的战机开发人员受到了鼓舞,因此设想开发一款具有优秀机动性能的战斗机。空军方面预计在未来空战中,机场会成为敌方的重点打击目标,因此需要一款重量足够轻,转移快捷,最好是可以通过卡车运输转移,且在空中性能要足够优秀的战斗机,以"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实现广泛、分散的空中游击战"。为此,1969年中央军委批准了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对南昌飞机设计室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下达了代号为"小歼"的研发任务,要求他们开发体积小,机动性高,便于运输的超轻型歼击机。

在歼-5战斗机的设计师陆孝鹏的指导下,南昌飞机设计室最终完成了开发任务。当然,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也不是对歼-12的诞生毫无贡献,当时空军中负责科研的副司令员曹里怀曾担心这只方案的可行性,让南昌飞机设计室的开发人员前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进行对方案设计意见的讨论。

南昌飞机设计室在最初方案获得中央军委的批准立项后,耗费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歼十二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到了1970年3月,该项目正式被命名为歼-12,原型机也在1970年年内制造完成,12月26日首次试飞成功。1973年在北京受重要军方领导人的检查时,歼-12在跑道上仅滑行500米便起飞完成,同时在空中做了多个高机动的动作,被叶剑英元帅称为"空中李向阳"。

随后南昌飞机设计室在歼-12首批原型机的试飞中,发现其在超音速气动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同时其他微小的毛病也被发现,此后又对歼-12的设计做了十多项改进,并对设计图纸重新绘制。其中发动机进行了改进,在机鼻进气道中,它还装有小型无线电测距装置,可用于地面攻击。提升了飞机加速时间,在5000米高度上,歼-12飞行时候从0.9马赫加速到1.2马赫,所需时间为65秒。这个指标超过了美国的F-5战机。机身下方增加了一个武器挂架,总共可以挂载3枚导弹。简化了操纵界面以实现更好的操控性,减小了机翼后掠,从而提高了低速和高速性能,但是还是没有配雷达系统。1975年7月1日,改进版歼-12原型机试飞成功,至1977年1月止,歼-12共试飞一百多架次,飞行时长达到了61小时,完全达到原下达的战术技术指标的要求。飞机性能

歼-12战斗机空重仅有3.1吨,携带武器装备情况下全重4.1吨,而它的最大飞行速度达1.8马赫,携带两个副油箱后的最大航程为1385千米,起飞滑跑距离500米,着陆滑跑距离510米,海平面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是180米/秒,5000米高度上的最小盘旋半径是1140米。可以说歼-12在机动性能上优于同期绝大多数战斗机。

机载武器是1门30毫米机炮,备弹80发,1门23毫米机炮,备弹120发;另外可挂2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空空导弹的型号为霹雳-2。在发动机上,由于我国当时在航空发动机上的技术并不是很优秀,只得采用了涡喷6发动机,但是涡喷-6发动机长度较大,如果采用两侧进气道的设计,会导致机身长度超限,本着低重量的设计,权衡之下只能采用机鼻进气的设计,但是这也导致了歼-12战斗机无法装备任何雷达系统,在空中看的不远。

到了1978年时,我国开始对装备体制进行整理,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在评估歼-12的综合性能后,认为其不宜列入装备体制,进而停止了歼-12的开发。制造的5架原型机则转为国防教育展示机,交给了中国航空博物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南昌飞机制造厂自留。在1990年代,陆孝鹏设计师曾提出歼-12利用现有技术,可以进行隐身化升级,并且提议利用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在我国发展航空母舰后,可以将其作为海军的舰载战斗机使用,但最终该提议石沉大海。

总的来看,歼-12战斗机在过分追求当时宣传人民战争和游击战的观念下,可以说违背了国际上飞机发展趋势。纵观和歼-12同期开发的战斗机,例如美军的F-14,F-15,F-16;苏联的苏-27,米格-29等,都在体积上越做越大,以获取更强劲的发动机,更远的航程,更好的雷达系统和更高的武器搭载量。而歼-12这种战斗机却为了重量和机动性能,舍弃了现代战斗机的眼睛——雷达系统,攻击能力仅仅靠着机炮;转眼看续航能力,歼-12即使挂载2个副油箱,也才是1300千米左右,更不要提对空中作战中最关键的滞空时间了,导致作战半径不足。

歼-12一起飞,就是一个睁眼瞎,而且即使飞行员按照航向前进,很有可能也因为油耗的缘故,找不到机场降落,成为有去无回的战斗机。在备弹上,仅仅装备2发空空导弹,如果姑且说歼-12的作战重点不在使用导弹击落敌机;而看近身格斗上,虽然说23毫米和30毫米航炮的破坏性能都算是优秀的,但是机炮的载弹量一个80发,一个120发真的够用吗?

此外,如果要对比超轻型喷气战斗机的话,英国在1950年代初期曾抱着和我国相似的开发理念,开发过蚊蚋轻型战斗机。它的起飞重量4020千克,空重3010千克,比歼-12还要轻,而且开发的过程也戏剧性的相似,蚊蚋轻型战斗机在对军方高级官员的试飞表演中,也受到了皇家空军的一致好评,但是最终其开发进程也被终止。且蚊蚋轻型战斗机的最高航速仅有0.98马赫。不过人傻钱多的印度却将其买走,装备给了印度空军。除此之外,其他国家的轻型战斗机,例如瑞典的JAS-39鹰狮,印度的LCA战斗机等,他们的重量也都是歼-12的数倍。

最后,歼-12虽然说是一款在独特的背景下开发的战斗机,放在当下我们可能认为其十分不可思议,但如果拿回当时的开发背景和开发指标,歼-12足以满足这些需求。同时,歼-12是我国摆脱苏联航空工业援助后首架自主研发的战斗机,我国航空人在那个困难的时代,不畏艰辛,敢于创新,勇于摆脱束缚,找到自己的航空发展新的方向。为我国后续自主开发战斗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该机作为我国航空博物馆的标志性展品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