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排練演出《望江亭》,是川劇《譚記兒》中的一折,由優秀青年川劇演員薛川和任慧玲聯袂主演,任慧玲扮演譚記兒,薛川扮演楊衙內。由著名川劇編劇李明璋根據元代關漢卿雜劇名作《望江亭中秋切鱠》改編而成的川劇《譚記兒》,在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先後由成都市川劇團、四川省川劇院演出於四川各地,演出效果奇好,深受廣大觀衆喜愛。

《譚記兒》劇照 成都市川劇研究院供圖

由著名川劇編劇李明璋根據元代關漢卿雜劇名作《望江亭中秋切鱠》改編而成的川劇《譚記兒》,在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先後由成都市川劇團、四川省川劇院演出於四川各地,演出效果奇好,深受廣大觀衆喜愛。該劇講述的是寡婦譚記兒,年輕貌美,聰慧過人,在白道姑撮合下與出任太守的白士中結爲夫妻,太尉之子楊衙內陰謀霸佔譚記兒誑本奏君,請得聖旨與尚方寶劍,前來捉拿白士中,譚記兒巧扮漁婦,利用楊衙內的好色貪杯,在望江亭上智賺聖旨及寶劍,終使楊衙內的陰謀未能得逞。

川劇《譚記兒》是一出妙趣橫生的喜劇,尤其是《望江亭》一折中“月兒彎彎照樓臺,樓高又怕摔下來,今日會見張二嫂,給我提條大魚來”等令人捧腹的唱詞常令觀衆忍俊不禁,又引發思考。

1959年川劇第一次出國,赴波蘭、捷克、德國(東德)、保加利亞四國演出,演出劇目爲《譚記兒》《焚香記》《芙奴傳》三出有名的傳統川劇大戲和《秋江》《攔馬》《櫃中緣》《水漫金山》等經典摺子戲。《譚記兒》劇本因爲1957年經李明璋改編過,因而成爲最先被確定下來的出國演出劇目,另外的《焚香記》《芙奴傳》劇本後來都經過反覆的修改方纔被確定出國演出。川劇第一次出國演出獲得了“迷人的色彩”“精湛的表演”“驚人的絕技”“濃厚的鄉土氣息”等諸多讚譽。

李明璋改編的《譚記兒》,在對原著精神和劇情結構給予了保留的前提下,人物性格更加完整,演出場景更加生動豐富,在有些地方佈置了喜劇情節,川劇的一些傳統藝術手法也在劇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望江亭內,楊衙內去捉拿白士中,原本要摸出皇帝的聖旨來,卻摸出胡鬧的詩,要拿出尚方寶劍,卻摸出匕首。川劇裏楊衙內的醜惡、可厭,相比原著也更爲突出。

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中期的川劇演出中,《譚記兒》這出經典川劇,在四川省各地均有着很高的上演紀錄,省、地市州、縣幾乎所有的川劇演出劇團都曾演出過該劇,可以說是一出家喻戶曉的經典傳統名劇。

《譚記兒》是一出典型的川劇“三小戲”,書卷儒雅的川劇小生,唯美智慧的川劇小旦,幽默諷刺的川劇小丑,小生、小旦、小丑這三個行當的演員分別在劇中扮演白士中、譚記兒和楊衙內,演出中充滿着濃郁的巴蜀地域特色和獨特鮮明的川劇表演藝術特徵。不少川劇名家都曾在這出戏中扮演過書生白士中、漁姑譚記兒和惡少楊衙內。

2018年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排練演出《望江亭》,是川劇《譚記兒》中的一折,由優秀青年川劇演員薛川和任慧玲聯袂主演,任慧玲扮演譚記兒,薛川扮演楊衙內。薛川在演出中帶給觀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薛川扮演的楊衙內,前面袍帶醜後面褶子醜,既有規範的丑角程式,又有生活化的丑角機趣,薛川表演鬆弛,收放自如,演來得心應手,與張千(姚建扮演)、李萬(胡家豪扮演)的插科打諢也充分展示了不露聲色的川式幽默,劇場“笑果”良好。任慧玲扮演的譚記兒,形象乖巧,表演大方,把聰慧、果斷又機智大膽的譚記兒演得鮮活可愛。

演出中滿場觀衆不時爆發的笑聲,正是廣大觀衆給予一代又一代川劇表演藝術家們在《譚記兒》這出經典的創作中所做的創造性努力的回應與褒獎。

經典永流傳,川劇《譚記兒》常演常新。

【來源:成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