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中太平天子居多,文武兼備的君王其實非常罕見。大概也只有開國、中興兩位君主才能夠文治武功兩者皆全。這一方面是因爲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太過動盪,性格稍微弱一些,就無法在火中取栗建功立業,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爲教育和禮法的約束。
歷來守成之君都是在儒家的教育下和平繼位的,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中武功方面很少,這直接導致君王大部分都是手無縛雞之力。
然而,趙匡胤這樣的開國之君則不同,他們大多數都是真刀實槍的打拼出來的。
從羣雄割據到定鼎天下,憑藉的不僅僅是仁德同樣也有霹靂手段,甚至,可以說戰場殺伐纔是重點。劉邦如此、李世民如此,趙匡胤亦如是。當然,與前面兩位不同,趙匡胤本人就是行伍出身,他自幼習武脾氣火爆,性格直爽但卻有着常人難及的遠見。
也正是因爲粗中有細的特點,趙匡胤才能如願登上皇帝的寶座。
早年趙匡胤遊歷四方經常打抱不平,參軍後更是一路殺伐果斷,成爲了周世宗柴榮的心腹之一。武人出身的皇帝身上自然難免會留下深深地軍人烙印。成爲皇帝后,這些舊習慣一時半會還改不了,爲此他還鬧了不少笑話出來。
趙匡胤一統天下以後,經常有身不由己的感覺,他時常會回想起早年的生活。沒有發跡以前,趙匡胤可以恣意快活,想去哪裏拍馬就走。但是,成爲皇帝以後,天子的職責將他死死扣在了京城之中,幾乎很少有出京的機會。這樣的生活對武將出身的趙匡胤來說,自然是非常難受的,所以,他經常會溜到御花園中玩彈弓。
其實這種小愛好並沒有什麼,李世民當年不就喜歡飛鷹走馬嗎?但李世民身邊有一個人鏡魏徵能夠時時刻刻提醒他不要荒疏朝政,而李世民又是個千古明君,非常善於納諫。趙匡胤則不同,他是個飛揚跋扈的武將,從來就是任性妄爲的個性,不然,他也不可能導演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堂而皇之的從大臣變成皇帝。
所以,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李世民和趙匡胤身上的時候,他們兩個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趙匡胤拿着彈弓打鳥的時候同樣來了一位大臣。這位大臣是官位品階不高,只不過是個侍御史,但是,卻能夠時時見到皇帝,屬於言官的一種。卻說他掃了趙匡胤的玩興後,滔滔不絕的彙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這一彙報就是好半天,趙匡胤越聽越生氣,之後,非常粗暴的打斷了臣下的彙報。
他眉頭緊皺一擺手說道:“你難道不知道我正忙着打鳥嗎?囉囉嗦嗦淨說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真是聒噪。”
被皇帝如此訓斥以後,這位臣子按說應該小心翼翼的安撫皇帝,畢竟,伴君如伴虎,熱鬧了皇帝就等同於斷了自己的前程。然而,這個名叫張藹的臣子非常與衆不同,他不但沒有惶恐的認錯,反而嗆聲道:“臣下認爲,我彙報的事情固然不是十萬火急的大事,但是,卻比您打鳥的小事緊要不少。”
聽到張藹這麼說,趙匡胤的武將脾氣登時發作了,史書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趙匡胤頓時龍顏大怒,竟然,直接拿起一柄玉斧朝張藹砸了過去。皇帝如此暴怒,張藹自然不敢閃躲,只好硬生生站着被砸。這柄玉斧砸將過來磕在了他的臉面上,磕掉了兩顆門牙,順帶打的張藹鮮血直流。
趙匡胤看到臣下被自己擲出的玉斧磕掉了兩顆牙,怒火登時消了不少,看到鮮血橫流的張藹他也覺得有些過意不去。畢竟,張藹是個文臣,身體遠不如那些軍漢健碩,捱了這一下着實不輕。但是,張藹卻非常鎮定,他緩緩彎腰,將自己被砸落得牙齒撿了起來。
趙匡胤一看張藹如此動作,又好氣又好笑,問道:“你把牙齒撿起來想幹什麼?難道還想到有司去告我不成?”張藹回道:“臣下自然不敢將皇帝告到衙門,但是,這件事情自然會記錄在史冊裏,等待後人來評價。”
這句話的勁道比張匡胤擲斧的力氣大多了,言下之意便是趙匡胤這一擲將成爲一生的污點。趙匡胤這才如夢初醒,連忙收起了自己的脾氣並向張藹道歉並且大加賞賜,這才挽回了幾分形象。.
宋太祖顯然有些專制霸道,讓忠耿的諫官付出了兩顆牙齒的慘痛代價;然而他終能分辨忠奸而及時止怒,一旦明白過來就反躬自省、以賞代罰,這種過而能改的胸懷與氣度,仍不失爲“明君”風範,讓人敬佩。
大臣有直言不諱的品質,即使掉了兩顆牙齒,也是值得的,因爲兩顆牙齒換來了一個明君和國家的興盛,未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這一幕大起大落的悲喜劇,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使這段故事成爲凝練短小而又一波三折的精緻之作。
可以說,趙匡胤作爲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爲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參考資料:
『《涑水紀聞》、《宋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