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房地產報

他說的結構性問題,即城鄉住房供需不匹配問題。

“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主要目標,目前我國住房總量短缺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仍舊面臨結構性問題。”5月22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新聞中心接受網絡視頻採訪時表示。

他說的結構性問題,即城鄉住房供需不匹配問題。

近一個小時的採訪中,楊偉民時常邊回答記者提問邊翻閱政府工作報告,以作出準確解讀。除了對外界關注的房地產市場問題及住房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外,他還解讀了今年政府報告沒有明確經濟增長速度的原因。這意味着今年政府工作重點將放在保就業、保市場主體等“六保”範圍,就業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的邏輯關係是需要雙向考量的。

2020年的房地產市場、住房、就業、消費、宏觀經濟將如何變化?

住房面臨結構性問題

農民工安居需要考慮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完善便民設施,讓城市更宜業宜居。”短短48個字,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2020年房地產形勢的定調,其中涉及房地產市場和住房兩個層面內容。

對於房地產市場楊偉民強調,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可以看出這一政策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房地產政策需要進一步研究。對於住房層面,楊偉民表示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目標,目前住房短缺問題已經解決,但面臨結構性問題。

楊偉民表示,住房結構性問題一方面是指,農村存在大量空置房,甚至出現空心村;另一方面,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人口流入多的城市,都存在面向農民工爲主體的外來人口住房供給不足問題,外來人口也包括大學生等羣體。

出現住房結構性問題原因是城鎮化中的人口流動。楊偉民表示,“很多農村人口都轉移到了城市。10年前,農村人口數量比城市人口數量多2億到3億;現在城市人口數量8億多,農村人口數量只有5億多,城市人口數量比農村人口數量多出3億。這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人在工作地並沒有功能完善的住房,大多數農民工都住在集體宿舍或者城市郊區、城中村。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底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9億人,其中1.7億人外出務工,包括7500萬人跨省務工。

“我準備提這方面的意見,建議現在啓動主要面向農民工爲主體的安居工程,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這些農民工是回不去的。在製造業中,農民工有8000萬人,佔到製造業總從業人數的80%,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批發零售等領域農民工有1億多人。如果離開他們,這些行業就無法運轉。當然,外來人口也包括大學生,北京目前也正在做一些共有產權房、公租房,未來住房制度改革必須把新市民居住問題作爲方向。”

未提經濟增長目標

主要考慮問題導向

受全球疫情走向不穩定影響,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罕見未設經濟增長目標,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主要因爲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

“歷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會提出經濟增長目標,我們國家經濟工作有兩個常用原則,‘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這次政府報告沒有提出經濟增長目標,主要更多考慮了問題導向。目前經濟受到疫情衝擊,一季度經濟增長同比下滑6.8%。現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下,未來走勢難以預料,即便經濟增長目標可以預測,但國際疫情仍難以預測,對我國經濟影響也難以預料。”楊偉民稱。

他還進一步指出目前經濟受到的衝擊,“疫情已經影響了我國貿易,雖然進出口貿易在我國‘三駕馬車’中佔比不是最大,但去年進出口總額也有31萬億元左右,相當於GDP總量的30%,一個外貿企業背後有一大批企業,所以影響面很大。”

對於未設經濟增長目標的影響,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這樣做有利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着力點。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無論是保住就業民生、實現脫貧目標,還是防範化解風險,都要有經濟增長支撐,穩定經濟運行事關全局。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有效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

“相對來說,目前比GDP增長更重要的目標是就業,也就是‘六保’提到的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楊偉民進一步解讀稱,“雖然沒有提經濟增長目標,但是提了就業目標,也就是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

一直以來,經濟增長目標和就業增長目標之間都存在促進關係。楊偉民認爲,就業和經濟增長存在兩個邏輯關係,一種是經濟增長速度達到多少,就業就會增加多少;另一種增加了多少就業就會帶來多少經濟增長。

楊偉民依照第二種邏輯假設了一道數學題。他說,如果今年實現900萬人新增就業,假設每人年收入5萬元,就會增加4500億元收入,收入佔GDP總量40%左右,這意味着GDP總量就會相應增加超過1萬億元。相對於去年來說,至少增加一個百分點。並且,這裏還有一個乘數效應,這些收入會用於消費或者其他,因此帶來的收入是難以測算的,需要用投入產出法,“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把就業放在更優先的地方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地方政府應將重點放在

“六穩”“六保”方面

“政府工作報告未設經濟增長目標,這對於地方政府2020年的經濟目標會產生哪些影響”?是採訪間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

“這對地方有很大引導作用。但是,很多地方是在全國兩會之前已經召開地方兩會,地方經濟增長目標大多數也已確定。我相信,根據疫情發生後實際情況,地方政府也可以適當調整原來經濟目標。現在這種情況下再追求疫情前確定的目標難度很大,建議地方政府把‘六保’‘六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楊偉民如是說。

政府工作報告未設經濟增長目標對我國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否會有影響?另外,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是否能夠實現?也是採訪間媒體關注的問題所在。

對此楊偉民認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主要的是要實現現有貧困人口的全部脫貧,打贏‘三大攻堅戰’,這個相對於GDP總量翻番的目標更加重要,因爲‘三大攻堅戰’都是關係到人民羣衆切身感受的任務。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該更加註重十九大提出的‘打好三大攻堅戰’目標任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重點強調了這方面目標。”

正如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堅持現行脫貧標準,強化扶貧舉措落實,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健全和執行好返貧人口監測幫扶機制,鞏固脫貧成果。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加強重大風險防控,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2萬億元特殊財政政策

創新提高財政傳導效率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爲。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於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強化公共財政屬性,決不允許截留挪用。

對此,楊偉民表示,“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GDP增速下降,財政收入也減收,加上近年來一直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所以財源確實比以前少了。這就需要調整財政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同時,地方和基層財政確實面臨一些問題,這次中央出臺2萬億元特殊財政政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解決地方財政問題,這些錢一部分是爲了保證基層運轉,但更多的要用於做好基層‘六保’工作。”

“這算是提高財政傳導效率的創新性做法,不用層層下撥。”楊偉民給予高度評價,“過去,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在傳導機制上都存在問題。但是今年的做法可以使得錢下來之後立即發揮作用。另外,今年已經過去5個月了,地方需要迅速把錢用起來。”

不過,楊偉民也建議期間要加強財政紀律,加強監督、審計,也要改進工作,給地方更多自主權。我國有2000多個縣級單位,各地情況千差萬別,需要用錢的地方也不盡相同。過去的專項轉移支付比如只能用於種樹的款項並不適用於所有地方,比如有一些沙漠化地區不適於種樹,而是需要用錢治理沙漠化問題。所以,讓地方按照實際統籌安排,到底是給“保就業”多一點,還是給“保市場主體”多一點,可以更高效率用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