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出偷馬”其實是一句戰時的接頭暗語,父親和約恩的母親曾經做過一對亡命天涯的野鴛鴦,攜手逃去了瑞典,直到戰後才各自迴歸家庭。接下來鬧心痛苦的就變成 特羅德了,夜裏閒逛竟發現自己的父親和約恩的母親在湖邊接吻。

原標題:禁忌的孽緣,詮釋慾望與痛苦的繁衍

1990年的一場大火,讓一個男孩痛失雙親,自此跌跌撞撞獨自成長。

將餘生的苦與痛,恨與憾盡數付於虛構的文字,在一部部偉大的作品中尋求着自己的精神寄託。

而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很大一部分是因爲那是作者對於自己命運的祭奠。

今天讀北歐文學,佩爾·帕特森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作家,而要說到他的驚豔之作,便不得不提及這以過來人身份講述的生命歷程——

《外出偷馬》

Out Stealing Horses

佩爾·帕特森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作家,擅長以冷靜的筆觸,講述着既冷酷又動情的故事。

2007年他憑藉這部小說,幾乎拿遍了歐美所有文學大獎,打動50多個國家的讀者。

而這部改編自帕特森同名小說的影片,則於數年後獲得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並代表挪威角逐202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影片採用雙線述事,老年的現狀與年少的回憶相互穿插閃現。

飾演老年男主的演員,是今年憑藉《切爾諾貝利》獲得金球獎電視類最佳男配角的瑞典型男斯特蘭·斯卡斯加德。

故事涵蓋點有很多, 在挪威幽深冷寂的山林裏,親情、愛情、友情,戰爭與和平,成長與失去,默默地流淌,又默默地消亡。

你只需看主人公一出場,那經歷世事浮沉的雙眸,那飽含故事極富魅力的皺紋,便會知道,《外出偷馬》書寫着生命的失落和傷痛。

人生而在世,總有遺憾。

而在北歐的童話森林中,深藏着的是生命之痛。

小說語言是細膩純粹的,但當作品被影視化後 走進銀幕,北歐獨有的溫暖與冷冽氛圍大概是唯一被電影把控存留的東西。

回憶局開場,人物便帶着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森林靜謐美好,打落在水面的晨光曦微而泛着金光,讓人感覺好似能看見水面上風的形狀。

環境擁有着感染人心的力量,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下,人的感知會更加的敏銳。

然而在文學作品中,樂景往往襯哀情。

自然有多美,表達的情感就有多殘酷。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特羅德的老人身上,一場車禍,讓他痛失所愛,而後姐姐也患癌去世。

從那以後,一人一狗,便來到了這座位於挪威邊境的森林,開始避世的生活,他甚至連女兒也沒有告知。

本以爲就這般了此餘生,一場與鄰居的偶遇,卻將他狠狠拉回了15歲那年的夏天, 打開了一段封塵多年的往事。

外出偷馬是一切的開始。

外出偷馬是一個暗語,並不是真的偷馬,而是指和小夥伴偷着騎馬玩,消磨夏日時光。

那個夏天對15歲的 特羅德來說,畢生難忘。

他與最好的玩伴約恩相約外出遊玩,約恩不慎將上了膛的獵槍放在家裏,他那兩個十歲的雙胞胎兄弟在玩槍時, 哥哥失手將弟弟射殺

看着弟弟沾滿血污的臉頰,約恩選擇揹負着愧疚,遠走他鄉。

少年時期的友情,既天真爛漫也暗藏悲劇,就在那個夏天,特羅德失去了他唯一的好友。

小說中有三個重要的主題:一描繪了自然之美,二刻畫了父子之情,三書寫了青澀愛戀。

而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衝突都必不可少。其中的父子關係,可以說是文藝創作中最耐人尋味的題材之一。

在傳統的東方文化中,父親一般都是作爲家庭統治者的形象出現,就像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極少的交流與互動,訓話與服從組成了父子生活的全部。

而這種關係,在歐洲人的筆下則是如何的呢?

15歲的 特羅德離開母親和姐姐, 跟隨父親一起上山伐木。

父親高大英俊,溫柔而強大,騎馬,打獵,划船樣樣精通,是 特羅德心中的英雄。

大雨中,父子二人會赤身裸體跑到室外去洗澡,天氣晴朗時一起泛舟湖上,那是屬於 特羅德的美好時光。

十幾歲的少年,情竇初開,在片中爲數不多的特寫鏡頭下, 特羅德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場春夢。

約恩的母親泛舟湖上,船槳在水下攪動,鏡頭不停地在女人胸和腿停留,

急促的呼吸聲混着搖槳聲,便變成了呻吟,伴隨着滑落的水珠,在寂靜的環境中,喚醒着身體最深處的慾望。

女人那不甚豐滿的身體引爆了少年原本安靜的荷爾蒙,在約恩弟弟的葬禮上,特羅德發現他愛上了約恩的母親。

他對年長女性的迷戀,更多的源於對於自己母愛缺失的補償。

似乎每一種不容於世俗的愛戀在萌芽之期都特別唯美,但唯美往往伴隨着易碎。

特羅德享受着這種小曖昧,在一次伐木中,小心翼翼拉了女人的手,進而得寸進尺地摟住了女人的腰。

這一幕卻不巧被父親看到,走神的父親不小心碰落木頭,導致木頭滾落砸斷了約恩父親的腿。

這男人也是個可憐人,剛經歷喪子之痛,緊接着便是被綠、斷腿的慘重打擊,這個男人做出了和約恩一樣的選擇,就此離去,再也沒有回來。

接下來鬧心痛苦的就變成 特羅德了,夜裏閒逛竟發現自己的父親和約恩的母親在湖邊接吻。

黑暗是情緒的培養皿,寂靜則是感官的放大鏡。

特羅德隱於樹後,泣不成聲。

介於少年與成人之間的 特羅德對此憤怒而嫉妒。

憤怒於父親對母親,對家庭的背叛,從男人的視角卻又對父親得到了自己 愛慕的女人感到嫉妒。

影片中的父親形象是強大而溫柔的,他是兒子最初的“英雄”,是本該引導兒子成長爲真正男子漢的引路人。

然而父親卻在 特羅德最需要之時離開了他,只留下了一封告訴家人他不會再回來的信。

15歲那年的夏天,失去唯一好友後的 特羅德,餘生也緊接着失去了父親的消息。

特羅德通過森林裏另外一位鄰居得知父親與約恩母親的事情,原來二人曾經是戰友,共過患難。

“外出偷馬”其實是一句戰時的接頭暗語,父親和約恩的母親曾經做過一對亡命天涯的野鴛鴦,攜手逃去了瑞典,直到戰後才各自迴歸家庭。

離去前,父親將伐木的錢寄給了特羅德的母親,錢並不多,這一筆錢被用於給特羅德買了一套西裝。

一夕之間,少年長大成人。

到了老年,當 特羅德成爲父親,被拋棄的陰影依舊籠罩着他,不知該如何獲得解脫。

最後,特羅德還是和女兒見了面,因爲他選擇了坦然面對。

就像影片所說:痛不痛可以由我自己做主,要不要表現出來也可以由我自己做主,我決定把痛藏在身體裏,不讓它顯露在臉上。

而這一切都定格在了15歲的夏天,確實,當你無法選擇遭遇時,直面疼痛或許不失爲一個很酷的選擇。

去愛去恨,沒什麼好怕的, 起碼你的心是自由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