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彎灣

剛纔在網上衝浪,刷到一條短視頻,文案是這麼說的:

“女生在年輕的時候呢,想要嫁給愛情;再大一點兒,想要嫁給金錢;後來慢慢成熟了,才懂得,自己要嫁的呢,其實是人品、是內涵、是責任、是擔當。”

這段話得到了數以萬計的點贊,說明它確實說到很多人心坎裏去了。

但你仔細想——無論是嫁給愛情還是金錢,抑或是嫁給人品什麼的,它本質還是一種需求,還是想通過婚姻來滿足自己在物質和精神上的空缺。

當然了,人類歷史越靠前,婚姻的功能就越單一、越純粹,它就是單純的物質關係。

隨着社會的發展,精神生活才逐漸納入到婚姻的內容中來的。

直到今天,婚姻依然沒有證明它具有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功能,很多人不結婚還好,一結婚反而變得更空虛了,甚至還搞出精神問題來。

要推測100年以後的婚姻,我們還得先看看婚姻是如何在漫長的農業社會發展的。

在農業社會,生產力就等於力氣,誰身強力壯,誰就是大哥,跟了大哥,有肉喫有酒喝。

人們一生的願望,無外乎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能滿足溫飽,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錦衣玉食”,那都是人們的終極奢望,很多人連做夢都不敢想。

現在想想,其實無外乎就是喫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而已嘛,有什麼了不起。

但在古代,它確實是了不起啊。

但女性沒啥力氣,幹不了什麼重活,幹不了重活就沒法靠自己養活自己啊,那能怎麼辦,只能依附於男人生活了。

所以,在整個農業社會,女性一直都是男性的附屬品,沒有地位。沒有地位就只能任人宰割——“娶來的媳婦買來的馬,任我騎來任我打”——打老婆不犯法,羞辱、毆打老婆司空見慣。

唯男獨尊。

女性能怎麼辦呢?沒有辦法,只能忍着,因爲要活下去。

忍不了的,就只能死——農業社會女性自殺是很普遍的事情。

女人在一個家庭裏,她不產生什麼價值,沒有價值她就得靠男人養着,靠男人養着,有什麼正當理由呢?

沒有。

唯一的價值就是生孩子,所以在農業社會,女人生孩子——你想啊,孩子是從女人身上掉下來的,最大的歸屬權,應該是女人才對,可女人們卻說,自己是“給男人生孩子”。

我爲你生孩子,這是我的功勞吧,我有了這個功勞,就有恩於你,所以你要報答我,養我。

這可能算是女人在年輕時候喫飯最大的理由。

(由此演化出來的,還有重男輕女思想——在農業社會,女人一定比男人更加重男輕女,因爲她的後半生需要靠山,他掌控不了老公,但可以掌控兒子吧。所以她們就不斷教育孩子母親的偉大、母親的不容易、母親做一切都是爲了他,孩子從小就充滿了對母親的愧疚,一生都要報答母親。)

即便如此,女人還是沒有任何主動權,依然無比的被動、無比的可憐,老公要不待見你、在外面有女人,你敢生氣?你敢生氣他休了你,你連活都活不下去。

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工業革命,大機器開始代替人的力氣了。

這是女性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第一次見到真正的曙光——雖然這是一束有毒的光。

女人可以進廠打工,可以養活自己了,相比起農業社會靠力氣,在工廠,一些工作中,女性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比如說紡織,女人更細緻。

於是,在資本的剝削下,1857年3月8號,美國紐約紡織女工大罷工,隨後成立了第一個紡織女工工會。

後來,響應的人越來越多。

1921年,第二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通過決議,將3月8號這天定爲婦女節。

所以,婦女解放其實不是特別久遠的事,女人可以談感情,也不是很久遠的事。

女性可以勞動了,而且勞動有了保障,自己能養活自己了,就不再必須要受男人的窩囊氣了。

但農業社會的婚姻傳統,一直還在延續。就像現在,很多人其實對婚姻已經無感了,他們結婚的唯一理由,就是沿襲傳統——不知道爲啥要結,只聽說戀愛久了要結婚,那就結唄。

其實在女性解放以後,女性就有了是否要結婚、跟誰結婚的自由。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愛情跟婚姻結合,纔在北美開始興起,隨後波及全世界。

在那之前大部分人的戀愛,你只能悄悄搞,至於結婚,還是按照父母的意願來的,在全世界都是如此。

而愛情跟婚姻結合在中國普遍出現,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反正我父母那一輩,絕大部分人的婚姻,是跟愛情沒有關係的。

愛情跟婚姻結合,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說明大部分女性有了養活自己的能力,可以自由地選擇跟誰結婚了。

雖然中國1950年5月1號就頒佈了新的婚姻法,實行婚姻自由,但現實中,受自己能力、父母壓力、社會壓力的影響,大部分人的婚姻還是不自由的,依然是跟愛情無關的。

愛情跟婚姻掛鉤——我可以嫁給我喜歡的人,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突破,對於農業社會的女性來講,這是一種莫大的奢侈。

她們要是知道原來女人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恐怕在九泉之下已經泣不成聲了吧。

但是,愛情跟婚姻掛鉤,它又說明了女性養活自己的能力還不夠。

假如現在每個女人每年至少能掙100萬,誰還會結婚呢?爲什麼要結婚呢?喜歡誰,談戀愛好了,幹嘛非得結婚?

這種假設,很多人可能沒法理解,但在北歐國家已經是現實了。

拿全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國家盧森堡來講,他們2018年的人均GDP是11萬多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的話,是80萬左右。

而他們的粗結婚率,又是全世界最低之一,爲3.2‰,同樣是歐洲人,那些不發達的國家,比如立陶宛、拉脫維亞、羅馬尼亞,人均GDP只有盧森堡的1/6、1/7和1/8,他們的粗結婚率也是整個歐洲最高的那一類,基本上都在7‰以上。

(粗結婚率指每1000人中結婚的人數,中國1988年的粗結婚率爲16.6‰,2017年爲7.7‰,這說明即便是同一個國家、同一種文化影響下,從縱向對比來看,經濟越發展,結婚率越低;而在2017年,貴州的結婚率爲中國最高,是10.9‰,上海最低,是4.5‰,這說明在同一個國家、同一種文化下,橫向對比,越有錢結婚率越低。)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從整體上看,人們越有錢,結婚的意願就會越低;越沒錢,結婚意願就越高。

不看數據、憑你自己的直觀感受你也可以看出來,身邊那些很有錢的男的和女的,基本上都不怎麼想結婚,但在比較偏僻的農村,很多人20來歲就結婚了。

到底要不要結婚,女性的意願很重要,而女性的意願,又取決於她的收入水平。

以前,男人是社會中的強者,所以有能力的男人都不想結婚。而女性是社會中的弱者,老擔心自己嫁不出去。

女人因爲想結婚,不得不選擇男人;男人因爲捨不得女人,所以不得不選擇婚姻。

人類婚姻的走向,取決於女性的意願。

當某天女性完全不用擔心物質生活以後,婚姻制度就會面臨消亡。

就像文章開頭講的,婚姻說白了,無外乎就是一種需求關係。而需求,更多是物質層面的需求,當物質不再是問題,婚姻就會變得脆弱不堪甚至消亡。

(很多女性可能不太同意我的說法,他們還在糾結於愛情,說談戀愛就是爲了結婚,她不在乎物質,結婚是因爲愛情。事實上,愛情無需用婚姻來證明,你如果把“談戀愛是爲了結婚”這樣的想法說給你北歐的姐妹聽,她們可能完全無法理解)

講到這裏,我就要開始預測100年以後的婚姻了。

我們先假設國家是不斷發展的、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整個中國國民是不斷越來越有錢、受教育程度是越來越高的。

發展100年以後,那時候人工智能已經取代了大部分的工作,人們一個星期可能就上兩三天班,一天只工作三四個小時。

其他大部分時候,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時候,喫穿不愁、看病不愁、養老不愁,國家有無比完善的福利制度,孩子除了陪伴父母的時間,其他時候都接受統一的高水準教育。

女性被完全解放了,沒必要爲了有什麼保障而結婚了。

那時候,人們傾向於一個人生活,或者像愛情公寓那樣,幾個人在一起生活,或者兩個人同居。

再或許,那時候,人們的觀念會更加開放,人們腦海中已經沒有“佔有”的概念了,開放的情侶關係會成爲一種流行。

那時候,人們可能能通過某種逼真的技術解決性方面的需求,人與人在一起,可能不再是因爲粗糙的性,更不會是因爲車子房子啥的了。

人們選擇跟一個人在一起的原因,就是因爲純粹的愛了,因爲吸引、因爲欣賞、因爲了解、因爲在一起舒服,愛不再意味着佔有和捆綁,而是變成了一藝術——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喜愛和互相交流的渴望。

不會有人再結婚,法律上甚至不再有婚姻這個制度。

那時候,人們想生育,完全不再需要女性懷胎十月,有專門的孵育中心,想生孩子的兩個人,提供各自的生命種子,幾個月以後去孵育中心領取自己的孩子即可。

或者一個人沒有伴侶,也不打算要伴侶,但想要孩子,也可以單方面提供自己的生命種子,等着孵育中心隨機匹配就行。

那時候,人們的壽命都超過了150歲,100歲的小夥子還可以泡90歲的妞。

總之,婚姻在那個時候,已經消亡了,孩子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才發現原來100年前的人們居然爲了房子、爲了錢而跟別人結婚,他們覺得不可思議,簡直不能理解老祖宗們的迷惑行爲。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