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越來越兇險。

十月末,家破人亡的完顏桓赧兄弟,再次拒絕和談,併成功地組織了生女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集團軍。松花江兩岸、蜚克圖河以北諸路叛軍,雲集在今天的哈爾濱市區一帶,很有點評書《說唐》裏十八路反王會聚四明山的陣勢。他們厚集爲陣,鼓譟馳騁。聯軍中又添了幾員猛將,其中包括江北的不術魯部酋長不術魯卜灰。

完顏桓赧大喜,說:“今日天門開了,聽憑你們帶着自己的車輛。攻下太師寨後,太師家的寶貨資財任你們搶奪,有膽敢不從的,擄掠之!”

於是,諸路叛軍浩浩蕩蕩壓向太師寨。路經婆多吐水時,裴滿部部長不肯從亂。桓赧大怒,讓部下把火把投入其居室,將他全家老幼活活燒死。幾個附於太師府的部長,嚇得屁滾尿流,私下派人告難。劾太師也沒有別的辦法,讓他們權且佯從,以旗鼓別於叛軍。

婆多吐水,就是流淌在哈爾濱市區的馬家溝河。裴滿部人才輩出,金太祖光懿皇后就是該部女子,她的兒子宗幹是太祖的長子、開國元勳,官至太師領三省事,入朝不拜,後被追諡爲皇帝。

諜報頻頻,驚心動魄,一場衆寡懸殊的大決戰迫在眉睫。劾太師決定傾巢出動,但懼怕黑三在後院起火,猶豫之際,忽傳黑三喫肉漲噎而死。聽到這個好消息,劾太師且喜且悲,迎而哭之。


在這個非常關鍵的時刻,黑三被肉噎死了,實在令人不可思議,不排除暗殺的可能。劾太師“且喜”於心,“且悲”於外。效果很像《三國演義》裏的“孔明弔孝”,那些仇視太師、追隨黑三的部人,不能不被淒厲的哭聲所打動,個個慚愧,轉而效忠不計前嫌的太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細節決定勝敗,我們不能不佩服這位天才的“道學大師”。

心腹之患解除了,但完顏桓赧聯軍卻壓上境來。敵我兵力懸殊,劾太師命令國相出使遼國,請求兵援,然後率師出征。隊伍沿着阿什河北行,沒走所10裏,接到敵軍大舉進犯的諜報,他命堂弟完顏辭不失率精騎先佈陣於脫豁改原,即今天的哈爾濱平房區大平原,以待來敵。

完顏辭不失是烏老二的兒子,驍勇無比,善左右開弓。按說,他該趁機造反,替父報仇。然而,在這關鍵時刻,他卻成爲劾太師最忠誠的死士。臨行前,劾太師告誡他說:“好兄弟,看到我三揚旗、三擊鼓,馬上棄旗決戰,死生就在今天!”

而後,劾太師募得海姑寨土兵,疾進脫豁改原。

秋風颯颯,枯草萋萋,太師府的軍隊鴉雀無聲地站在原上。由於屢遭挫敗,軍吏未戰先懼,個個僵立無人色。

“這樣的軍隊如何迎敵!”劾太師心下驚駭,卻不敢說出來。他裝出一副十分鎮定的樣子,溫言對大家說:叛軍雖多,都是烏合之衆,算得了什麼!大家可以解開甲冑休息一會嘛。用河水洗把臉,喝點米酒,呵呵……

果然,緊張的氣氛緩和了,有人開始說笑、耍鬧。突然,劾太師號令整隊集合,然後厲聲訓導,士氣復振。他的戰前動員一定是一篇好文章,可惜失傳,我不敢杜撰。

但這畢竟是一場失敗概率相當高的戰役,劾太師把五弟拉到僻靜處,握住他的手說:“今日之事,如果勝了一切都好,萬一不勝,我必無生還。你今天不可參戰,騎馬在陣外觀看。如果我戰死,你不要收屍,也不要顧戀親屬,亟奔馬去遼國找你四阿哥,就是系籍受印也在所不惜,乞師爲兄報仇。”系籍受印,是他父親堅決反對的事,到了這個地步,基本是絕路了。

須臾,完顏桓赧聯軍鋪天蓋地而來,列陣對面。完顏桓赧沒有組織大兵團作戰的經驗,諸路叛軍一盤散沙,相互觀望。

劾太師爲了顯示自己的必勝信心,“袒袖,不被甲,以縕袍垂襴護前後心”,張弓提劍,三揚旗、三擊鼓,棄旗,即揮軍衝向敵陣步兵。這是怎樣的將軍,這是怎樣的激勵。完顏辭不失嘶心裂肺地一聲吶喊,率騎兵從後突起,直插敵人中軍。

這一切都如兔起鶻落,迅雷不及掩耳。

完顏桓赧大驚,扭頭向自家陣中奔去。附於太師府的兩個部長見狀,吶喊一聲,領着本部兵馬後撤。敵陣頓時動搖,有戰地,有看的,有抱頭鼠竄的。完顏辭不失越戰越勇,乘馬連中九箭,只好棄馬出陣。敵陣中的神弓手,搭箭欲射,仔細一看認出是自己的表弟,大呼:“你這小兒,今天是你一人的事嗎?爲什麼如此賣命!”說罷,打馬退出戰陣。


《金史》讚歎:完顏辭不失用自己的功績掩蓋了先父的過失,著勳五世。正如《易經》所說“有子考無咎”。辭不失爲什麼堅定地站在劾太師一邊?按常理該有個轉變過程,但史料沒有交代,我不好想當然。古往今來,不計前嫌者、大義滅親者、公而忘私者,大有人在,他們不需要什麼理由,往往是高尚的人格使然。

劾太師見叛軍瓦解,揮師乘勝追逐。敵人死者如麻,河水被染成了紅色,遺棄的馬牛輜重不計其數。

世祖(即劾太師)曰:“今日之捷,非天不能及此,亦可以知足矣。雖縱之去,敗軍之氣,沒世不振。”乃引軍還。世祖視其戰地,馳突成大路,闊且三十隴。手殺九人,自相重積,人皆異之。桓赧、散搭自此不能復聚,未幾,各以其屬來降,遼大安七年也。

《金史》中的“遼大安七年”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筆誤,這場戰役的發生時間,應該是大康3年。

在這次戰役中,還有個小小的插曲。一個部人沒等交戰就偷偷地逃回太師寨,丟盔棄甲,對留守的“唐夫人”大哭:“我們敗了!”唐夫人正憂懣,劾太師派大兒子回來報捷,於是,轉悲爲喜。

滿族文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