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年幼之时,我们的世界非常简单,一只滑翔的纸飞机、一队迁徙的黑蚂蚁,都能聚集我们全部的关注力,便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也能吟唱个不停,那些抑扬顿挫的语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其中的意思,可能够将其完整地诵读出来,仿佛是一件极为了不起的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些简单的诗句,似乎没有了当年的魅力,我们也不会再去刻意地诵读这些诗句,然而不经意的偶遇之时,我们又会惊喜此种相逢,并回想起自己那个简单而又快乐的童年。

元代诗人王冕也曾有一首咏梅诗,不仅流传千古,还被选入语文课本,成了我们吟哦的歌谣:

《墨梅》 我家砚台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或许有的老师曾谆谆教导过,一定要像王冕笔下的墨梅一般,将自己清气、正气遍洒天地。当年攥着小拳、重重点头,然而转瞬成人,我们已经忘却墨梅的样子。但是,诗的作者,却活出了墨梅般的清高耿介,为人所称道。

王冕天资聪颖、自幼好学,却出身寒微,家中贫穷,很小便开始帮父亲放牛,以减轻家中负担。不过,在放牛的日子里,王冕总是偷偷去学堂听课,导致忘记放牛,因此常常遭受父亲的责骂。

在又一次忘记放牛之后,父亲将他打了一顿,王冕的母亲心中不忍,为其求情,让他出去游学,自己闯荡一番。王冕少年离家,住在寺院,常常对着青灯古佛诵读诗书,至天明而止。浙东大儒韩性听说之后,将他收为弟子,授以《春秋》。

王冕长大之后,本想博得一个功名,然而那个时候,科举更为艰难,王冕屡试不第,愤而将自己的文章一把火给烧了。之后他潜心钻研子史经集、篆刻绘画,凭着过人的悟性,自学成为了一位博学多识的才子,诗画一绝,并有经世之才。

只不过,此时的他已经对仕途失去了兴趣,时常披着蓑衣,穿着木屐,提着木剑,于闹市之中吟啸高歌,犹如魏晋时期的狂士一般。秘书监著作郎李孝光曾想举荐他为府吏,却遭到王冕的拒绝,他说:

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

在李孝光眼中,举荐王冕是赏识他、提拔他,不过在王冕眼中,小小的府吏不过是被奴役的差事,他不想因此而被驱使。吏的身份,跟有品级的官是差得很远的,可王冕是因为如此才拒绝的吗?显然不是。

他并非是佯狂刻意积累名声,待价而沽,而是真正排斥当时污浊腐败的官场,向往山川明月。拒绝了李光孝之后,他下东吴、入淮楚,看遍世间风景,时任秘书卿的泰不华是好友,欲举荐他为官,同样被他拒绝。

看过了自然的风景,也看到了世道的艰难,王冕因此经常写诗讽刺元朝统治者,并不给元朝的权贵作画。故而,他触怒了不少有权势的人,被迫逃亡南方。此后,他隐居在九里山的水南村,过起了和陶渊明一般的田园生活,白天去田间劳作,晚上作画,并卖钱补贴家用,生活过得很清苦。

尽管如此,当听到好友不幸身亡时,他毅然将好友的三个孩子接到自己家中抚养。虽然贫寒,但王冕觉得自己非常快乐,“长年无客到,终日有猿啼。乌鸢虽见忌,麋鹿自相亲”,就是他所自题的隐居生活。

朱元璋攻取越州的时候,曾在九里山附近驻扎,听到王冕的名声,想请他做官,当个谘议参军,王冕没有答应。公元1359年,朱元璋软硬兼施,想请王冕出山当官,王冕不得已,以出家相拒,同年,王冕在兰亭天章寺去世。

王冕非常喜欢梅花,他画梅、写诗咏梅,并且他还在隐居的茅屋附近,种了许多梅花树,自号梅花屋主。看过他的一生,我才知道,那首《墨梅》,题的是梅,说的是自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