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是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決勝年”,南安將按照要求,持續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以茶果園坡耕地、礦山跡地等爲重點進行治理,大力開展生態茶果園建設,探索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包礦區恢復治理模式,力求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斑,降低水土流失率,確保按時完成省委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2019年,省、泉州市下達給南安市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務爲6.7萬畝,南安完成治理面積8.742萬畝,佔年度計劃任務的130.47%。

泉州2019年度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覈結果公佈,其中,南安市獲評優秀等次。這是記者22日從泉州市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的。

2018年泉州市開展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覈以來,南安市已經連續兩年以綜合得分最高的成績獲評優秀等次。

據瞭解,2019年,南安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742萬畝,佔年度計劃任務的130.47%;爲民辦實事、工程包、監測與信息化等各項任務均超額完成;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與監測信息化工作成效顯著;生產建設項目“天地一體化”監管試點成果得到鞏固提升,水土保持做法與成效獲得省、泉州市領導的批示和肯定。

整治後的梅溪,流水潺潺,清澈見底,兩岸樹木鬱鬱蔥蔥,還鋪上了休閒漫道。河暢岸綠 梅溪小流域已“今非昔比”

22日,記者來到洪梅鎮山溪村,淺淺的梅溪流水潺潺,清澈見底。在溪水兩邊的生態護岸上,矮矮的灌木在雨後顯得更爲青翠,紅磚鋪就而成的休閒漫道蜿蜒延伸。休閒漫道邊,是一片片農田,農戶趁着雨後正忙着修整田地。

在村民黃杏仁的記憶裏,以前的梅溪,由於水土流失,大量徑流和泥沙匯入,不但造成河牀抬高,流域內的河道淤積也較爲嚴重,加上四周被雜草侵佔,河道顯得狹窄至極。

“一旦下大雨,梅溪的水就往兩邊漫,把田地都給淹壞了。”黃杏仁說,現在梅溪小流域整治後,再也不怕農田被淹了,他就出來整理田地,打算種植蔬菜。“環境也好了,天氣好的話,很多村民都會過來走走。”

南安市水土辦工作人員盧文舟介紹,梅溪小流域在2019年被列爲省級重點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項目總投資362.74萬元,綜合治理措施面積522.08公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水保林15.83公頃,封禁506.25公頃,安全生態水系7.64公里(其中生態護岸1223米,清淤清障7635米,生態步道603米,綠化帶4360米,水保生態園1座)。“本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有效控制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林等農業開發項目的建設,還可以保護基本農田和村莊的安全。”

記者瞭解到,目前梅溪小流域的治理已經在收尾階段,只剩水保生態園1座待建,預計本週內可完成。因地制宜 治理與發展有機結合

爲何南安能連續兩年以綜合得分最高的成績獲評優秀等次?

“治理要因地制宜,我們將水土流失治理與改善民生、防災減災、鄉村振興、生態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極大提升了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益。”市水土辦工作人員介紹,除此之外,南安積極抓好預防,將監督落實到位,堅持“預防爲主,保護優先”方針,有效控制人爲水土流失。

記者瞭解到,2019年,南安市共審批水土保持方案42件,徵收水土保持補償費165.4萬元,嚴格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及水土保持監督檢查58次,出動執法人員116人次,發出整改通知書7份,有效打擊和制止1起違法違規行爲。同時,藉助“天地一體化”監管系統,更精確地開展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2019年先後發現疑似違法違規圖斑28個。

值得一提的是,南安市“天地一體化”的經驗做法已在泉州市各縣(市、區)進行全面推廣和應用。去年5月,省水利廳在南安市舉辦全省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培訓班,南安作了“天地一體化”監管試點成果與應用經驗發言。

南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持續強化,帶來了顯著的成效。2019年,省、泉州市下達給南安市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務爲6.7萬畝,南安完成治理面積8.742萬畝,佔年度計劃任務的130.47%。擬投7568萬 今年將實施22個治理項目

2020年是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決勝年”,南安將按照要求,持續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以茶果園坡耕地、礦山跡地等爲重點進行治理,大力開展生態茶果園建設,探索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包礦區恢復治理模式,力求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斑,降低水土流失率,確保按時完成省委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全年計劃投入資金7568萬元,重點組織實施22個水土流失專項治理項目,預計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515萬畝。

記者瞭解到,今年南安市再獲省級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補助資金1500萬元。目前,項目實施方案已經通過省水利廳批覆,預計將於7月中旬開工建設。項目共包含坂美溪小流域、華美溪小流域、眉山小流域、梅山小流域、淘溪小流域,涉及向陽鄉、蓬華鎮、眉山鄉、梅山鎮、金淘鎮5個鎮25個建制村,綜合治理措施面積2500公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水保林43.08公頃、封禁2167.16公頃、安全生態水系5.713公里。

海絲商報記者 吳曉豔 黃奕羣

通訊員 黃遠強 文/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