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叔孙通乘机向刘邦推荐他的学生们,这些学生都被刘邦任命为郎官,叔孙通又将五百斤黄金全部分给诸生,于是大家很高兴,说:“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不过,后人对“圣人”叔孙通大多不感冒,司马光说他“器小”,导致“先王之礼沦没”,王安石讥笑诸生“贪君赐”,洪亮吉说秦二世而亡,“实亡于叔孙通一言”,蔡东藩更是嘲笑叔孙通“贻讥后世”。

大家好,我们的十日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叔孙通在历史上争议较大,司马迁称他为“汉家儒宗”,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圣人”,而北宋起他又被认为是趋炎附势的小人,甚至有人说秦国二世而亡,就是因为他的一句话。
高祖七年,叔孙通完成礼仪制定后,被刘邦任命为太常,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乘机向刘邦推荐他的学生们,这些学生都被刘邦任命为郎官,叔孙通又将五百斤黄金全部分给诸生,于是大家很高兴,说:“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不过,后人对“圣人”叔孙通大多不感冒,司马光说他“器小”,导致“先王之礼沦没”,王安石讥笑诸生“贪君赐”,洪亮吉说秦二世而亡,“实亡于叔孙通一言”,蔡东藩更是嘲笑叔孙通“贻讥后世”。
那么,叔孙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多次背主的人,何以被称作“圣人”?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后人对叔孙通的评价呢?
多次背主的叔孙通,被曲阜儒生骂作马屁精
叔孙通在秦二世时期,被征为待诏博士,几年后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在赵高的欺瞒下,直到义军攻破陈郡,胡亥才得知实情。昏庸的胡亥此时化作了一个掩耳盗铃之徒,他一听到大臣们建议出兵围剿就发怒。
叔孙通见状,说:“事情没那么严重,现在天下安定,上有明君,下有法令,哪有什么造反,不过是一些鸡鸣狗盗之徒罢了,只要地方官出手抓捕就行了,不值得大惊小怪。”
秦二世高兴了,他下令将认为有造反发生的官员一律下狱,将认为只是盗贼闹事的官员一律奖赏,叔孙通被奖励二十匹丝绸,还被任命为博士。结果散朝后,叔孙通摸摸后脑勺,拔腿逃出咸阳,投了项梁。这就是有人说叔孙通一言亡秦的理由。
此后,项梁战死,叔孙通就改投项梁的上司楚怀王,楚怀王被项羽“搬家”后,叔孙通又服务于项羽。后来刘邦攻破彭城,叔孙通又投了刘邦。
多年后,叔孙通修订礼仪,到曲阜招聘儒生,有两位儒生拒绝应召,他们讽刺叔孙通说: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你靠谄媚发家,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跟你一起搞不合时宜的礼仪,简直是玷污我的名节,滚!
修定礼法是叔孙通一生的高光时刻
光靠拍马谄媚,肯定不能被司马迁推崇为“儒宗”,叔孙通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为刘邦修订了礼法。
古代的礼法与今天的仪礼与法律概念完全不同,古代礼与法密不可分,是维护古代统治秩序的根本大法,其地位类似于今天的宪法,所以很重要。
我们知道,礼法起源于西周,但秦朝自商鞅变法后,礼法作为维护宗法制的工具,已经被淘汰。所以,秦统一后,礼法衰亡失传。
叔孙通的贡献就在于礼法的传承,而礼法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所以,司马迁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不过,叔孙通的礼法不是简单的复古,他认为,自三皇五帝开始,礼法就各不相同,孔子也曾对三代礼法做过修订,所以他力主以“简易”为原则,参照古法,重新制定了一套汉代礼法。
经过两年的努力,叔孙通的朝会礼仪,在长乐宫落成典礼上启用,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刘邦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叔孙通提携学生就发生在这件事之后。
此后,叔孙通又受命,重新制定了朝拜、祭祀等各种礼法典仪。
“圣人”还是“投机分子”,叔孙通的是非论
学生们称赞叔孙通是“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王安石则作诗唱反调:“马上成功不喜文,叔孙绵蕞擅经纶。诸生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学生们的理由是叔孙通识时务,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有智慧,所以他是圣人。
这话的背景是,当年一帮学生跟在叔孙通身后,叔孙通一个都不推荐,反而向刘邦推荐“大猾”之徒(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学生们气得直骂叔孙通。叔孙通对此作了解释:
“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如今是打天下的时候,汉王需要的是勇士,你们谁行?老实呆着,将来我会有让你们出头的日子。果然,天下统一后重新制定礼法,他们都走向了前台。这就是学生们,说叔孙通“知当世要务”的原因。
可是识要务就是圣人吗?显然他们的话过于浮夸,王安石干脆说,这帮吹鼓手,无非是因为得了叔孙通的好处,便四处唱赞歌!
要我说,这就是人性的通病,喜欢一个人就夸得像朵花,不喜欢一个人就往死里整。叔孙通被称作圣人,显然夸大得太离谱!识时务顶多说他有智慧,有智慧就是圣人的话,这世上得有多少圣人?
说叔孙通靠谄媚起家,不断换主,道德亏损,这个说法也过于迂腐,谁说一定要跟没落的势力陪葬,才算得上道德君子?
为何后世的儒家士族,对叔孙通多有贬损呢?儒家思想变味了!
“鄙儒”与“儒宗”,站在儒学岔道上的叔孙通
面对曲阜儒生的指责,叔孙通笑着说:“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你们真是“鄙儒”,不懂得时变!什么叫时变?就是环境改变,环境改变了,人就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而不是死守教条,否则就是“鄙儒”,让人看不起!
用在叔孙通身上,比如秦朝皇帝混账,天下大乱,秦法不合时宜,就该灭亡,认识不到这一点,妄图以一己之力改变天时,甚至死守道德,与暴秦同存亡,那就是“鄙儒”!
刘邦打天下时,礼法不重要,就要学会潜伏,不要争强好胜添乱,给皇帝推荐适用的人才,这才叫识时务。
没有一成不变的天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礼法,三皇五帝的社会结构和当今差别太大,不能照搬,孔子也曾经修改三代礼法,以适应社会,叔孙通重新修订汉朝礼法,难道不是识时务的与时俱进?所以司马光指责他导致古法的沦没,是毫无道理的!
其实,汉朝的儒学跟孔子的儒家思想差别很大,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其进步意义,但是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学术的迂腐和思想的僵化。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五代十国之后,儒家好以道德的大帽子压人,动不动以道德立场评判别人的言行,完全不顾环境的变迁。比如忠君,逐渐发展成迂腐的单向效忠,禁锢了后人的民主思想。
西汉是儒家思想的岔路口,儒学与政治的联姻,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包容性与活跃度,对叔孙通的审视,其实就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不同结果。
以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待对叔孙通的批判者,他们就是“鄙儒”!
以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待称叔孙通为圣人者,他们其实也是“鄙儒”!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