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達向路遙提出了離婚,但他並沒有同意。後來,路遙在寫《平凡的世界》時,幾乎到了癡狂的境界。

翻開中國當代文學史,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是一定繞不開的豐碑。路遙一生過得清苦,在他臨死前最後一刻,妻子又堅決向他提出了離婚。在這種苦難交加的環境中,路遙終於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

平凡世界中,路遙苦難的成長

1949年冬天,路遙出生於陝北的一個普通村莊。上小學時老師爲他取名王衛國,體現了那個年代的特色。而路遙,則是他後來取的筆名。

當時農村條件非常艱苦,路遙父母生養了九個孩子,可想而知生活有多難。路遙作爲長子,從小就要負擔起照顧弟妹,幫助父母勞作的責任。

據路遙的母親回憶:“路遙七八歲學會砍柴了,砍好摞成捆”。這段經歷,後來被他寫進了《平凡的世界》中。書中孫少安輟學後,乾的第一份活就是上山砍柴。

1957年,路遙到了該上小學的年紀,可是家裏根本沒有條件。於是,父母就將他過繼給了沒有子女的大伯。

這樣一來,路遙總算是有機會上了學。但是大伯家的條件,也僅僅是好一點。因此,對於路遙來說,飢餓依然是他少年時期最深刻的記憶。

路遙就在陝西高原——這片黃沙漫天的土地逐漸成長。這片土地讓他飽嘗艱辛,對人生有了更真實的體會。沒有在深夜痛哭過,不足以談人生。《平凡的世界》這一曠世鉅作,其實就是他的親身經歷。

路遙念完中學後,他返鄉做了知青。1970年,路遙在延川縣做主任。在這裏,他愛上一個名叫林虹的北京女知青,最後卻慘遭拋棄。

隨後,他又被調到了延川縣通訊組。彼時的路遙,事業愛情兩失意。就在他人生低谷時,另一名北京女知青,出現在他的生命中。這個女子,這就是他後來的妻子——林達。

林達的出現,宛如雨後的一抹陽光。他們二人互相扶持,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時光。1973年,路遙迎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全國恢復高考。

路遙一直有文學夢的抱負,非常渴望上大學深造。後來,路遙乘着這股風潮,成功考上了延安大學。而他當時的補貼只有十八元,他念大學的花費大部分,其實是林達提供的。

得到了妻子的鼎力相助後,路遙在創作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但這也爲二人最後反目,埋下了伏筆。

隨後,路遙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先後寫就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等優秀作品。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更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婚姻慘淡收場爲哪般

路遙的作品,獲得了巨大成功。然而,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並沒能延續到家庭生活中。每次路遙開始創作,他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家庭的壓力就全落到了,林達一個女人身上。

兩人雖是夫妻,卻漸漸沒了共同語言。後來,路遙在寫《平凡的世界》時,幾乎到了癡狂的境界。終於,兩人婚姻的矛盾到達了頂峯。

林達向路遙提出了離婚,但他並沒有同意。此後,林達又提出了幾次,均被路遙拒絕。1992年,由於長期透支身體的寫作,路遙被診斷出肝硬化腹水,身體徹底垮了。

在路遙住院期間,林達只去看望了一次,並繼續提出離婚。面對“無情”的妻子,這次路遙終於答應了。隨後,許多人指責她太過冷血,但是她這麼多年的苦又有誰理解呢?

7年後,路遙的親弟弟王天樂說出實情:這事不怪嫂子。他說:“作爲一個女人,當作家夫人是十分不容易的。天下女子就是找農民作丈夫,也不要找作家。”

王樂天身爲路遙的親弟弟,想來沒必要偏袒林達。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2004年8月24日,妻子改嫁後,女兒路茗茗又因版權問題,和母親在法庭針鋒相對。如果路遙泉下有知,恐怕也會深感遺憾——

相關文章